
馮雁慈/何雪芬/莊清芝/劉潔心 三藩市
我們在三藩市西區已定居了好幾代。我們一家人辛勤工作——開餐館、做清潔工、開的士、車衣,只是為了置業。我們購置的簡樸房子不是奢侈品,而是家庭的根基,是孩子們未來的保障,是在長期被排斥與歧視後,我們辛苦累積的世代財富。
而現在,市政府想要把這一切奪走。
市長羅偉、市參事殷嘉立,以及他們的後台「在我後院建吧」(YIMBY)派別的活躍分子,聲稱對西區進行增加密度發展住宅(upzoning)是為了推動種族平等與房價可負擔性。但我們心知肚明:這項計劃將動搖像我們這樣的移民家庭,把我們趕出用一生心血建立起來的社區。
州政府早已置我們於劣勢。幾年前通過的19號州提案剝奪了子女們繼承父母財產時的地稅稅率保護,讓下一代難以保住長輩辛苦買下的物業。這些州法迫使房產估值上升,強制重新繪製新的住宅發展區域,加上市政府為了配州法而進一步推動增密開發,對只想安家樂業的家庭帶來了壓力。
「公平」不該意味著「抹除」。
開發商不會因為住宅區的區域重劃就去建造可負擔住宅。他們只會在利潤可觀的地方蓋新樓。重劃只會帶來豪宅開發、投機炒作、交通壅塞——而不是讓房價下降。與此同時,我們的家庭卻將面對學校過度擁擠、基礎設施吃緊、以及生活品質下降等的問題。而當房價下跌或生活成本飆升時,承擔後果的將是我們的孩子——不是城市規劃師,不是活躍分子。
我們以前就見過這一幕。1906年地震後,三藩市的領導人試圖把華埠拆遷;在城市重新發展的期間,有色人種的社區被鏟平,無數家庭被迫分散,從此一蹶不振。今天,市政府正在重蹈覆轍。即使打著「平權」的旗號,也無法掩蓋它的本質:迫走家庭。
我們要說清楚:西區不是畫出紅線區不許有色人種入住的始作俑者,也不是失敗的住房政策的設計者,更不是管理不善的學校的負責人。這些都是政府的失職。但如今,為了「修正歷史錯誤」,卻要讓已經辛苦支撐這座城市的工薪階層的屋主來埋單——我們納稅、支持學校、照顧三代同堂的家庭。我們無法埋單!
我們說,不埋單!
真正的平等應該是投資在那些長期被忽視的社區:提升學校品質、改善治安、建設更好的交通運輸系統,並為可負擔住宅提供真正的補貼。這樣才能創造機會,同時不破壞移民家庭幾代人建立起來的社區。
我們的房子不只是建築物,還是我們對孩子的承諾,是我們對父母犧牲的回報。若以「都市規劃」為名將它們抹除,這不是正義,而是另一種形式的迫遷。
三藩市應該給華裔家庭更好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