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紀委昨日(6日)正式公佈,中證監前主席、十四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易會滿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綜合內媒報道,易會滿於2019年1月至2024年2月出任中證監主席期間,共有1,908隻新股上市,即每日平均有1家以上公司掛牌,創下A股史上IPO發行最高紀錄,集資總額高達2.22萬億(人民幣,下同),並佔A股32年來IPO總量逾41%,被市場稱為「IPO之王」。不過,有內媒評論指易會滿不斷加快新股發行節奏的同時,卻未能同步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最終A股只能反覆上演「3000點保衛戰」,且令不少散戶始終處於「弱勢」。
A股反覆上演「3000點保衛戰」
易會滿出生於1964年,自1985年加入工商銀行(1398),歷任浙江省分行副行長、江蘇省分行行長及北京市分行行長等要職後,於2005年10月起歷任工行高階管理層成員,包括副總裁、行長、副董事長及執行董事,2016年6月起更出任工行董事長;直到2019年1月,易會滿「空降」中證監出任主席,並一度令市場對他充滿期待。
事實上,易會滿在其5年多任期內,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變革,包括2019年科創板開板、2021年北交所成立,以及2023年全面註冊制實施等。不過,A股在其任期內反覆上演了33次「3000點保衛戰」,且至退任時僅報2788點,只上漲約190點。
新股發行及股東減持涉資4.7萬億
雖然A股上演「3000點保衛戰」不是易會滿一個人的戰爭,早於2008年後,從尚福林開始每一任中證監主席都曾面臨這樣的挑戰。不過,有評論認為,易會滿的改革措施在提升市場包容性的同時,帶來了新股發行的高速擴張,但也導致市場資金被大量抽離,疊加大量上市公司股東減持,直接導致股市承壓。
同時,由於易會滿任內另一重要政策《退市新規》在實行時不如IPO那麼明顯,5年來累計退市公司數量只有151家(含B股),不足IPO數量十分之一,這種「只進不出」的市場生態,被指令散戶在「炒新」及「炒差」中反覆受傷,「追高被套、割肉離場」成為常態。
根據統計,易會滿擔任中證監主席期間,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東二級市場累計減持了2.47萬元,累計增持2,074.04億元,即累計淨減持約2.27萬億元。若計及新股發行和重要股東二級市場,累計淨減持金額更合計超過4.69萬億元。
實施《減持新規》後仍有不足
雖然中證監於2023年8月27日發佈《減持新規》,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淨情形,或最近3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於最近3年年均淨利潤30%,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透過二級市場減持公司股份;但亦有評論指因政策執行層面的滯後與漏洞,仍讓散戶在資訊不對稱中處於絕對弱勢,例如部份上市公司透過「精準減持」、「繞道減持」規避監管,令散戶往往成為最後的「接盤者」。
報道又指,從更宏觀角度而言,易會滿任內政策取向被指反映出資本市場改革中「重融資、輕投資」的深層矛盾,在支持實體經濟、推動註冊制改革的旗號下,新股發行節奏不斷加快,但投資者保護機制卻未能同步完善,例如在退市制度執行中,存在「退市難」及「退市慢」的問題;在資訊揭露監管中,存在虛假陳述及誤導性宣傳的亂象;在市場監管中,也存在監管套利及執法不嚴的漏洞,令散戶在市場中始終處於資訊弱勢及地位弱勢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