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兆明 前三藩市第四區市參事
第四區市參事殷嘉立的罷免選舉,已經成為三藩市近年最具爭議性的政治戰役之一。作為該區前任市參事,同時也是三藩市民主黨縣中央委員會的當選成員,我認為黨部在8月27日投票決定對此罷免案採取「不表態」立場,是正確的選擇。
這次罷免應該由第四區的選民自己決定,不應受外來干擾——尤其是在科技及加密貨幣的億萬富豪已經向罷免運動投入超過78萬4千元的情況下。在民主制度信任脆弱的時刻,民主黨沒有再加深這種外來影響,是正確和負責任的。
複雜的罷免
我一直反對將罷免作為政治武器,只支持在官員有失職或道德問題時使用。正因如此,即使我不同意部分政策,我仍然反對2022年對地檢官及教育委員的罷免。政策分歧應該透過正常選舉來解決。
然而,這次的罷免比之前的更有理由。許多居民認為殷嘉立在選舉時對最具爭議性的議題誤導選民。他在競選時表達一種立場,上任後卻反過來,甚至更進一步,推動一項全市公投,而完全沒有諮詢他曾誤導的選民。同時,他的競選很大程度上建立在2022年罷免帶來的分化氛圍之上,如今他卻主張自己不應成為同樣的民怨目標,這種矛盾沒有被忽視。
我對「大公路」的經驗
我特別想強調一點:對於這個議題的情感,我比任何人——包括殷嘉立——都更貼近。不單只是關於是否封閉大公路給車輛,而是關於如何在重大分歧的決策上,必須有真正的公眾參與。
在我任職市參事期間,我與團隊花在這個問題上的時間,遠超過其他任何議題。從2020年4月,我提出在疫情期間將大公路改作安全的休憩空間;到安裝三十多個新的停車標誌與減速墩來解決社區交通問題;再到2021年8月,與市長布里德合作在平日重新開放大公路給車輛,以便家庭恢復上班上學;直到2022年12 月我任內最後一項立法,確立妥協方案作為三年試驗計劃——每一步都是透過大量的市民大會、社區會議與居民參與來推動。
我親身體會到居民對這個議題的深厚感情,也深知領導人傾聽而不是單方面決定的重要性。
為什麼「不表態」是正確的
正因如此,我強烈主張民主黨應對A提案採取「不表態」立場。若表態支持任何一方,只會進一步加深第四區的分裂,並且讓黨與那些已經扭曲選舉的外來巨額資金站在一起。
透過選擇「不表態」,黨走了一條最公平、最民主的道路——尊重第四區選民自己作出決定的權利。
在社會極化日益嚴重的時候,民主黨應該成為凝聚力量,而不是分裂的來源。「不表態」並非中立,而是一種有原則的承諾——對公平、民主,以及對選民意願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