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亞省政府下達了一項指令,要求學校篩選並清除那些含有「露骨性內容」的書籍,以保護學生免受不適宜內容的影響。作為回應,埃德蒙頓公立教育局制定了一份驚人的禁書清單,包含超過200本書籍。這份清單包括了一些可能包含性內容的青少年讀物,同時囊括了大量文學經典作品,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門羅的多部作品、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普立茲獎作品《紫色》等。
這項政策出台的背景是有家長反映,在埃德蒙頓和卡加利公立學校中流通的一些成長題材漫畫書涉及裸露及性內容。省政府的初衷是防止小學圖書館出現露骨性內容,然而教育局在執行過程中明顯出現了偏差。省長戴思敏批評教育局「帶著惡意執行指令」。
埃德蒙頓公立教育局的禁書清單令人震驚地包含了大量文學經典和獲獎作品。除了前述的門羅和阿特伍德的作品外,清單中還包括:《洛麗塔》、《教父》、《權力遊戲》、《我知道籠鳥為何歌唱》、《了不起的蓋茨比》。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教育局對《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處理方式是:因包含「非露骨性內容」而被標記,只有10至12年級的學生才可以借閱。
這一事件引發了各方強烈反應。《使女的故事》作者阿特伍德在社交媒體上諷刺道:「別看這書,不然你頭髮會著火!快去買一本,趁著還沒被公開燒掉之前。」加拿大筆會主席威爾斯指出,「所有家長,包括我自己,都關心孩子接觸到的媒介內容。我們都希望孩子們接觸的內容符合他們的年齡發展。但眼下的情況,是政黨色彩鮮明的政治人物親自決定孩子該讀甚麼。」
耐人尋味的是,政府曾進行過一項調查,大多數亞省居民表示不支持省政府為學校圖書館書籍制定標準。這項收集了超過77000份回復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者並不擔心性露骨內容,且對誰應決定年齡適宜性存在分歧。但教育部長尼古拉伊迪斯居然將調查結果解讀為「強烈支持」。這種對民意的選擇性解讀,顯示出禁書事件更多是一種政治姿態,而非真正關注兒童福祉。
禁書事件本質上反映了教育自主權與文化保護之間的拉扯。最諷刺的是,被認為需要「保護」的青少年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通過互聯網接觸到各種資訊。重點不在於將學生與某些內容隔離開來,而在於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理解能力。圖書管理員溫頓指出,這項政策「留有過多解釋空間」,並將「限制學生可獲材料量,局限可討論話題範圍,並在課堂製造恐懼文化」。
禁書清單上的《使女的故事》描繪了一個反烏托邦的未來,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思想自由受到嚴格限制。而今天,為了「保護」學生而封禁書籍的行為,恰恰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反思言論自由與教育價值的現實案例。文學經典之所以能經受時間考驗,正是因為它們挑戰思考、質疑和成長的能力——這正是教育應該培養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