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德遜廣場商業改進區總裁兼執行長卡拉西克(Samara Karasyk)及華埠商改區行政總監陳作舟聯合撰文去函「每日新聞」(Daily News),呼籲改善堅尼路的交通惡況,全文內容如下:
堅尼路七月中發生了一場可怕的車禍,奪走了兩條人命;不到24小時後,同一個路口又發生另一宗車禍,導致兩人受傷。任何交通死亡或傷害都不可被合理化,但同一個周末內接連兩起事故,突顯了一個嚴峻的現實:堅尼路無疑是曼哈頓最危險的道路之一。
不幸的是,這兩起事件並非孤立,而是交通暴力持續不斷的悲劇性模式的一部分。自2022年以來,已有18人在堅尼路喪生或重傷。對於一個致力於「零願景」(Vision Zero)目標的城市而言,這樣的數據無疑削弱了努力與進展。
堅尼路是重要的東西向幹道,但它的設計並不符合今日龐大的交通量與用途。與曼哈頓其他橫向幹道(如14街與34街)不同,堅尼路並沒有跨城巴士。唯一的通行方式是開車、騎車或步行。而當道路設計不安全時,所有使用者——即使是駕駛人——都面臨風險。
作為兩個分別位於堅尼路兩端的商業改進組織,哈德遜廣場(Hudson Square)與唐人街的負責人,我們必須強調:在這條街上加強安全措施的必要性與迫切性,無法被誇大。
許多車禍,包括幾周前的致命事故,都涉及駕駛高速駛離曼哈頓大橋。由於限速為每小時35英里,車輛常以異常高的速度下坡衝向行人區域。隨後車流又被導向一個急彎,進入寬闊的堅尼路車道,而街上缺乏足夠的交通緩解設施,這便形成了一場危險條件的「完美風暴」。
行人佔堅尼路使用者的64%,卻僅擁有約40%的街道空間。在包厘街(Bowery)的交叉口,發生過多起致命車禍,行人僅有10%的空間,即使他們遠多於駕駛人。此外,堅尼路周邊社區居住著大量長者與兒童,這兩個群體在這條道路上格外脆弱。
倡議者與市府早已廣泛承認:堅尼路的安全改善早就迫在眉睫。2021年,紐約市交通局(NYC DOT)委託進行了哈德遜廣場與西村交通狀況的綜合研究,將堅尼路列為高事故率道路。
事實上,自2002年起,堅尼路的交通模式就已多次被研究。各報告不斷指出:堅尼路的交叉口危險、行人視野不佳、車流量遠遠超過原始設計容量。問題早已被明確指出,解決方案也存在,但我們必須迅速行動,避免再有無謂的悲劇發生。
近年來,市府已採取一些漸進措施,顯示全面改造能帶來顯著效果。數年前,紐約市交通局與華埠商改區(Chinatown Partnership)將巴士打街(Baxter)與茂比利街(Mulberry)附近的堅尼路南側人行道與斑馬線拓寬三英尺。
這帶來了兩個直接好處——為大量使用堅尼路的行人提供更多空間,並直接連結唐人街與小意大利,這兩個社區皆有大量人流。
交通局還在包厘街交叉口增設了安全分隔島與交通緩解措施,並在堅尼路東、西兩側繪製了延伸路緣。這些措施不僅收回更多街道空間給行人,也縮小了繁忙車道,使該路段更為安全。
同時,哈德遜廣場商業改進區(Hudson Square BID)的十年街景計劃,將擴展堅尼路南側的中央分隔島,這一改善與延伸路緣有類似效果。我們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在堅尼路全段擴展中央分隔島,以降低車速並為行人創造更安全的過街環境。雖然交通局已做出一些短期改善,這是進步的跡象,但仍有許多工作極待完成。
值得慶幸的是,近幾周交通局已表示,準備著手對堅尼路進行全面改善,並即將展開公眾參與程序。這類公共工程自然需要時間來進行社區諮詢、設計與施工,但紐約人也應該享有安全的街道,因此這項工作必須設定緊急時程。
現在正是實施全面改革、徹底改善堅尼路的時刻。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曼哈頓橋頭下坡急彎向堅尼路及包厘街是華埠交通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