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司法部長邦迪(Pam Bondi)近日向包括波士頓在內的32個城市和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式的信函,要求它們擴大與聯邦移民執法單位的合作,否則將面臨法律制裁及聯邦資金被扣留的威脅。波士頓市長吳弭本周以一封措辭強硬的公開信與記者會,正式回應聯邦政府的壓力,斥責特朗普政府「虛假且持續不斷地攻擊美國城市與數百萬居民」,並誓言波士頓不會屈服於強迫參與大規模驅逐移民的要求。·
吳弭市長在公開信中強調,波士頓遵守所有地方、州和聯邦法律,其現行《信任法》(Trust Act)允許警方與聯邦移民官員在刑事案件上合作,但不會協助執行涉及非刑事的「民事移民執法」。她直言,聯邦政府此舉是「威脅要起訴地方官員,並非法扣留聯邦補助與合約,以迫使波士頓配合大規模驅逐行動」。
在波士頓市政廳廣場的記者會上,數百名支持者聚集聲援。吳市長語帶火藥味地說:「司法部長要求今天給出回覆,那麼這就是回覆:停止攻擊我們的城市,不要再以此掩蓋你們政府的失敗!」
她重申波士頓之所以成為全美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正因警方不會以移民身分為由進行拘捕,而是鼓勵移民與警方合作,共同打擊犯罪。「我們的警察不需要遮掩面孔。」吳弭說,暗諷常戴面罩行動的移民局特工,「我們的警官透過了解居民、保護居民來維持安全,而不是將他們驅逐。」
邦迪辦公室在周二拒絕就此事件發表評論。目前尚不清楚司法部是否會真的落實所謂的調查、訴訟或財政懲罰。值得注意的是,波士頓並未正式宣布自己是「庇護城市」,麻州也未自稱是「庇護州」,但司法部卻將限制與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資訊共享的社區列為打擊對象。
司法部亦揚言將懲罰那些向移民提供聯邦福利的地方,包括醫療、法律援助、糧食、住房等社會補助。對此,身為移民之女的吳市長直言已準備好承受後果。她說:「面對這種不可能的選擇,是要保持沉默以求自保,還是承擔風險卻堅守社區與正義?作為市長,我沒有選擇。」
波士頓再成為聯邦攻擊目標
這並非首次波士頓遭遇特朗普政府的點名。今年初,前國土安全部「邊境沙皇」霍曼(Tom Homan)曾威脅要「給波士頓帶來地獄」,而吳市長三月亦被國會共和黨議員傳喚作證,就波士頓的移民政策遭到尖銳質問。
吳弭市長指出,自市政府六月向移民及海關執法局提出公開資料申請,要求披露逮捕移民的紀錄以來,至今未獲回覆。她強調,波士頓將提出正式上訴,必要時採取法律行動,迫使聯邦透明。
她同時表示,波士頓正密切關注特朗普政府向洛杉磯與華盛頓特區派遣國民警衛隊的行動,並強調:「波士頓與這些城市站在一起,共同對抗權力濫用。我們已研究相關案例,若有需要,也將捍衛我們城市的權利。」
民意與政界聲援
吳弭市長的強硬立場獲得本地區各界支持。正在角逐市長寶座的挑戰者克拉夫特(Josh Kraft)發表聲明,稱聯邦的要求信「只是又一次針對移民的瘋狂且帶有偏見的攻擊」。他指出:「我強烈反對特朗普的驅逐計劃,想像移民局闖入學校或教堂抓捕沒有犯罪的無證移民,簡直令人髮指。」
波士頓記者會現場由墨西哥傳統音樂拉開序幕,氣氛熱烈。參議員馬基(Edward Markey) 出席聲援,直言波士頓「不會被霸凌」,也不需要移民局或國民警衛隊的「幫助」。
前波士頓警察局長戴維斯(Ed Davis) 也站出來,講述祖母一個世紀前自愛爾蘭移民美國的經歷,強調聯邦企圖挑撥警民關係的做法只會傷害治安。「不論身分,每個人都應該獲得警察保護,這是基本的人權。」他說。
一名來自東波士頓的12歲公民皮內達(Michelle Pineda)分享個人經歷。她的父親擁有臨時保護身分,但今年五月仍被移民局拘押兩日,令全家心力交瘁。她含淚說:「我的父母不是罪犯,他們只是為尋求安全和努力工作才來到這裡。」
同樣來自羅克斯伯里的退伍軍人權益倡導者Fennell更以犀利言辭直斥白宮為「暗屋」而非「白宮」,表示「我們不會退縮,要徹底粉碎那些無稽之談。司法部長,我們準備好了!」
社區安全數據與政策成效
數據顯示,波士頓在2024年僅報告24宗兇殺案,為數十年來最低紀錄;截至今年8月中也僅有24宗,顯示治安保持穩定。市府與警方多次強調,正因社區居民無懼被驅逐而願意與警方合作,才讓城市更為安全。
吳市長再次強調:「我們的城市安全不是靠恐嚇,而是靠信任。波士頓的未來要建立在包容、透明與社區合作之上。」她的話擲地有聲:「作為市長,我沒有選擇。我要為居民、為城市、為正義而站立。」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吳市長在集會中致詞。市府提供

眾多移民權益支持者在集會現場。

聯邦參議員馬基(右一)到場支持吳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