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博物館展示3億多年前化石 發掘自芝加哥附近馬宗溪地區

芝加哥大地博物館(Field Museum)近期展示來自芝加哥附近的馬宗溪(Mazon Creek )發掘到已有3億多年歷史的化石。很多人對於化石的概念,都存在古老的記憶與人煙稀少的山野裡,但絕對想不到就在美國第三大城市的芝加哥附近,居然是化石的產地,更有趣的這些化石已經有3億年的歷史了。

馬宗溪位於芝加哥附近的南部,靠近莫里斯鎮,伊州的戈蘭迪郡(Grundy County).。芝加哥大地博物館將展示來自馬宗溪的3億多年的化石讓對化石有興趣的民眾觀賞。早年,大地博物館曾有一個名為「奇妙之地」(Place for Wonder)的互動室,孩子們可以在那裡觸摸北極熊標本,聆聽貝殼的聲音。如今,「奇妙之地」或許早已不復存在,但如今的孩子們仍然對大地博物館充滿好奇,尤其是在了解馬宗溪的化發現時,肯定會讓孩子們發出驚訝之聲音,因為大地博物館展現的馬宗溪化石,居然比恐龍早了大約1.3億年。

一種早期兩棲動物近親
大地博物館的綜合研究中心的化石魚類和早期四足動物,助理館長亞里曼恩博士稱一塊被稱作「結核的古老圓形岩石」表示,此化石已有3.09億年的史。曼恩博士表示,此是一種早期兩棲動物的近親,名字叫作「temnospondyl」 (椎骨),是來自馬宗溪地區的新物種。

曼恩博士聲稱世界上最大的化石產地居然就在芝加哥地區週邊。馬宗溪化石遺址距離芝加哥西南方不到兩個小時的車程,這些化石都是開煤礦後留下的岩石和泥土堆中發現的,如今已經成為民眾尋找化石的寶庫了。

馬宗溪(Mazon Creek)是伊州的一條支流,嚴格來說,馬宗溪本身就是法朗西斯溪頁岩區(Francis Creek Shale)發現化石的地點之一,部分地點位於戈倫迪、肯卡基、拉薩爾、利文斯頓與威爾郡(Grundy, Kankakee, LaSalle, Livingston, and Will counties),但大地博物館解釋稱整個遺址通常被稱作「馬宗溪地區」。

5日,大地博物館的新聞稿中表示,大規模採礦作業始於19世紀中葉,當時很明顯,該地點除了煤炭之外還有更多有趣的東西。博物館表示,該遺址的化石數量如此之多,保存如此完好,研究人員可以重建它們所屬的史前生態繫統的詳細印象。大地博物館繼續表示,除了上述蠑螈(Salamander )的近親之外,這些化石還保存了類似魷魚的頭足類動物、海蠍子( Sea Scorpion ),以及一種長著長鼻子和原始眼睛的軟體動物,被稱為塔利怪獸。每年春季和夏季,馬宗溪的業餘化石獵人都會與曼恩博士及其團隊等專業古生物學家一起工作。 曼恩博士認為去收集化石、挖掘泥土都是令人興奮的事情,當考古學家打開每一個古代結核化石都可以帶來不同的新東西與驚奇。因為它可能就是我們所知的兩棲動物(例如青蛙、蚓蠑螈和蠑螈)與其古生代近親之際缺失的環節之一,這也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古代生物學進化之謎。

本報芝加哥訊

芝加哥地區附近的馬宗溪發現的3億年化石,將於大地博物館展示。網上圖片

美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