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市以擁擠聞名,但貧困角落的住宅尤其嚴重。市住房保護局數據顯示,全市8%家庭過度擁擠(每房超兩人),有未成年子女且年收入低於10萬元的家庭達27%。遊民聯盟研究指出,近40%單身成人及20%有子女家庭因擁擠、家庭不和或居住條件惡劣尋求收容所。隨著空置率降至1.4%,創近60年來新低,加上生活成本飆升,恐怕令問題加劇。
據《紐約時報》報道,25歲的迪亞茲(Kimberly Diaz)與兩個幼女在布碌崙公寓內,與9人共擠一間臥室,生活混亂不堪。她與2歲及3歲女兒共用一張雙人床,姐姐及5個孩子睡地上的氣墊床,另有兄弟及親屬擠在其他房間。
她表示,「那裡擠得像沙丁魚罐頭,令我焦慮發作,孩子需要空間。」3個月前,她帶女兒逃往布碌崙遊民收容所。
事實上,因高租金及低空置率擠進不適合多人居住的空間,多戶共居的「重疊戶」現象普遍,估計逾20萬紐約人受影響,被視為「隱形遊民」。
遊民聯盟執行主任吉芬(Dave Giffen)稱,「這是住房危機的骯髒秘密,無人稱他們無家可歸,但他們確是。」但住房局首席研究官高默(Lyz Gaumer)則認為,也有部分人為有意多代同堂,而非危機。
49歲的迪亞洛(Dienabou Diallo)從西非幾內亞比索移民,與3名青少年子女擠在布朗士一房公寓,與9名親屬同住,原因是無法負擔其他住所。她說,「我們來到美國期望更好的生活,但現在壓力山大,連上廁所都需要輪候,晚上睡在地板。」上月,她與子女搬進布碌崙的Win收容所,4人共用一間雙層床房,她將接受居家健康助理培訓,因而感到解脫。
事實上,並非所有逃離擁擠者能入住庇護所。2023年市主計長報告顯示,近20%有子女家庭因有親友可投靠被拒入住,但倡導者稱此類安排多不宜居。Win政策副總裁曼恩(Christopher Mann)表示,擁擠導致健康惡化、壓力增加及兒童教育成果不佳,缺乏學習空間。
市長亞當斯去年推出「是之城」(City of Yes)計劃,推動8萬新住宅及200萬元可負擔住房投資,但專家估計需要50萬個單元緩解危機。

迪亞洛接受《紐約時報》訪問談及住房擁擠困境。 Jackie Molloy/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