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維護官發報告 籲市府加強翻譯服務

聯邦政府已經命令禁止各部門提供多語和翻譯服務,而市公益維護官威廉姆斯昨(24)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對紐約市的翻譯服務進行分析,呼籲市府增加在這方面的投入,以彌補聯邦服務缺失留下的空白。報告提出了一系列相關建議,包括向可以提供雙語服務的市府部門員工提供「雙語服務補助金」。

這份名為《我們來談談:紐約市語言服務檢討》(Let’s Talk: A Review of Language Access in NYC)的報告,指出紐約作為全球語言最多樣化的城市之一,市民使用約800種語言,但相關資源與服務遠遠不足。報告指出,全市近半數居民在家中使用英語以外的語言,約四分之一居民英語能力有限,這些語言障礙在緊急狀況、教育、醫療與法律服務等領域,已對市民造成不便甚至風險。

「當聯邦政府試圖讓移民社區噤聲,紐約市需要肩負起法律與道德上的責任,推進語言服務的普及化。若我們願意跨越語言與行政區的隔閡,真正包容每位市民,不僅能提升市政服務的效率,也能向外界傳達包容的訊息,讓特朗普都能聽見。」威廉姆斯在報告中表示。

報告分析說,根據2017年頒布的地方第30號法律,紐約市府各部門需依法提供語言無障礙服務。然而目前多數政府部門無法在現有資源下達成法定要求,且過度依賴高成本、質量參差不齊的外包服務。據統計,2023與2024財年期間,市府與主要翻譯服務承包商LanguageLine簽訂的翻譯合同金額高達9190萬美元,Accurate Communication的合同為3610萬、Geneva Worldwide美元為1340萬美元、Eriksen Translations為530萬美元。此外,市府員工常被臨時要求從事翻譯工作,這既非其職責範疇,也無額外補償。

報告亦肯定市議會與議長歐德思於2023年資助的語言服務初始項目(Language Access Workforce Initiative)。該項目由語言正義合作組織(Language Justice Collaborative)領導,建立社區口譯人力庫,並創立三個翻譯合作社,專注於非洲、亞洲及拉丁美洲語言,為本地居民提供培訓與就業機會。目前紐約市的口譯人力庫可提供十餘種語言的服務,涵蓋市內最常使用的非英語語言。

報告也提出多項建議,包括:設立市長語言服務辦公室;為能提供雙語服務的市府員工提供雙語服務補助金;擴展翻譯合作社並引入競標制度;將語言銀行經費納入基礎預算;推動建立緊急情況下可即時支援的「即時口譯人力庫」等。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

威廉姆斯發布新報告。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