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裔官員陷北京出境禁令

美國商務部外觀。維基百科

本報訊

正值華盛頓與北京關係高度緊張之際,一名在美國商務部工作的華裔男子,因未在簽證申請上如實申報其政府身份,在中國探親期間遭到禁止出境。此舉被視為中國對外國公民和企業施壓的手段,再次引發美中外交風波。

據《華盛頓郵報》引述四位知情人士報導,這名男子任職於美國專利與商標局,數月前前往中國探望家人,卻因未揭露其政府背景,遭中國當局施以出境禁令。

消息人士基於事件敏感性皆要求匿名。《華郵》目前無法確認該男子姓名。商務部發言人則將相關詢問轉交至國務院。

這起事件發生於美中貿易戰升溫及地緣政治持續緊繃之際。儘管形勢嚴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仍多次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善意,稱即便兩國政府衝突頻繁,溝通仍以「非常友善的方式」進行。

中國對美國公民使用出境禁令由來已久,成為雙邊關係的主要障礙之一。美方高層外交官已就此案向中方表達嚴重關切。

「沒有一屆美國政府願意看到自己的公民被中國『軟禁』,」一位知情人士說,「美國方面已在極高層級傳達放人訊息。」

國務院雖未正面回應個案,但發表聲明指出:「我們最高優先事項是確保美國公民在海外的安全與保障。」聲明並指出,美方正密切關注此類案件,並已向中國當局表達對這種任意出境禁令的關切,並要求儘速允許受影響的美國公民返國。

根據專家及前官員表示,遭禁出境者通常仍可在中國國內行動,也能與領事人員或記者接觸,但行動受到嚴密監控。一些案件可能需多年才能解決。

目前至少有數十位美籍人士,許多是華裔,正受出境禁令限制。由於此類案件多靠當事人自行通報,多數人在欲離境時才知情,且不少人選擇低調處理以免增加解決難度,確切人數難以掌握。

國務院表示,這類禁令「往往缺乏明確與透明的解決程序」。杜怡華基金會(Dui Hua Foundation)主席康原(John Kamm)指出,目前掌握至少30起美國公民遭禁出境的活躍案件,實際數字恐達50起,且有上升趨勢。他有時每月接獲一至兩件新案例,當中多與商務糾紛有關。

知情人士指出,這次引人注目的原因,在於當事人是美國政府雇員,儘管並非因公出差。此類情況極為罕見。

美國聯邦眾議員、國會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穆勒納(John Moolenaar)表示:「我對中國共產黨再次以人質外交手段脅迫美國深感憂慮。這不是巧合,而是策略,絕對無法接受。美國公民的自由必須列為最高優先,這也並非唯一遭中方不當限制的美國人。」

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表示對此案「不知情」,並稱:「中國一貫歡迎包括美國公民在內的外國人來華,並依法保障其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包括出入境自由。但外國人在華也應尊重並遵守中國法律。」

《華爾街日報》日前亦報導,美國富國銀行(Wells Fargo)亞特蘭大分行一名上海出生的華裔高管毛晨玥(Chenyue Mao)最近赴中國後亦遭出境禁令。該行已全面暫停前往中國的差旅行程。

專家指出,與正式起訴或拘留不同,中國施加出境禁令門檻極低,地方法院可在無警方介入情況下因民事或商業爭議施行禁令。根據中國涵蓋範圍廣泛、定義模糊的國安法,外國人在中國因合法商業資訊搜集亦可能被限制行動。

儘管兩國對抗不斷,美中外交官仍對今年可能舉行的特朗普與習近平會晤持審慎樂觀。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本月在馬來西亞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晤後表示,「會晤機率很高」。

儘管拜登政府去年曾透過換囚談判釋放三名美國人,但此類交換通常不涵蓋遭拒發出境簽證者,因這些人多未被正式拘留,不符合國務院「被錯誤拘禁」的定義。

此外,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意味著華裔美國人無論是否持有美國護照,仍被視為中國公民。

「這是與中國打交道的一大挑戰,」一名前美國官員指出。「華裔美國人面臨更大壓力。他們往往在中國有親人,中方不惜以此為籌碼施壓。」

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中國部副主任王松蓮(Maya Wang)表示,中國當局甚至可能將一名出生在美國的華裔視為「叛徒」。

康原特別關注一宗從未公開的個案:一名7歲美國男童與其母自去年8月起遭禁出境,其父、紐約藝術家高震因被控創作「侮辱前中國領導人榮譽」的藝術作品遭拘留。

特朗普政府首任副國務卿比根(Stephen Biegun)指出,中方可以無理由拒絕簽證,但若因簽證瑕疵或無關的商務糾紛而將人「囚禁」在中國,將嚴重阻礙兩國改善人員往來的努力。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