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殺豬盤」的投資騙局大行其道,使得來越多國人要求銀行和財務顧問制定防範措施,他們的不滿也蔓延至電訊商和臉書等社媒平台,因為後者已成為騙徒尋找目標的狩獵場。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犯罪團夥以東南亞和西非為活動據點,擅長與受害者建立信任關係(俗稱為「養豬」),同時偽裝成精明的投資者,向受害者「傳授」致富心得。受害者通常是長者或其他弱勢群體,大多數人最終失去了畢生積蓄。
這些騙局也使銀行陷入困境。受害者及權益維護人士認為,如果銀行不試圖阻止欺詐性匯款,詐騙者每年將繼續從弱勢國人那裡榨取數百億或更多。
類似的訴訟在全國各地湧現,尋求從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索賠,指控他們未能充分調查顧客的可疑行為或阻止向騙徒付款。而起訴者也面臨著一場艱苦的戰鬥。聯邦法例要求銀行賠償信用卡或帳戶被盜用的人,但是對於被騙匯款的人卻幾乎沒有什麼保護措施。
法例規定,銀行有義務篩查和報告潛在洗錢活動。如果發現客戶持續進行可疑活動,銀行有時會關閉其帳戶。自該法於1970年通過後的10年內,國會還通過法例,要求銀行篩查欺詐活動並賠償客戶被盜資金。
然而,當時的立法者將「欺詐」定義為未經授權的轉帳,即犯罪分子在沒有客戶協助的情況下冒充客戶或使用帳戶。此定義並不適用於殺豬盤,因為這些轉帳是經受害者授權進行的,即使他們是因被騙才進行交易。
一些州份允許銀行扣留匯款、同時勸說受害者不要被騙,但是此舉可能會引起客戶的強烈反對。銀行辯稱,他們已經忙於打擊洗錢、恐怖主義融資和其他類型的欺詐行為,因此不能指望他們來制止客戶做出不明智的決定。
聯邦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呼聲,要求立法解決銀行在長者欺詐和投資詐騙方面的責任。去年,國會民主黨人提出一項法案,以擴大 1970 年代通過的欺詐法,迫使銀行在消費者被誘騙付款的情況下承擔損失。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