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哥華圖書館上周五(18日)的講座非常獨特,一名白人在講台上侃侃而談,下面坐著都是華人,而這是一場中文講座,主講者是一名曾任律師的加拿大人金融專家,分享他為何從小熱愛廣東話,再選擇到香港工作,後來又變成一名台灣漁民的故事。
自小對中文有濃厚興趣
溫哥華出生長大的李豪(Leo Seewald)說得一口流利的粵語和國語。他用粵語向《星島》讀者介紹自己:「我是台灣唯一的白皮膚漁民,因為喜歡台灣、喜歡海上生活,所以我拍攝影片專門介紹台灣的漁港生活和文化讓世人知道。」





李豪的父母是德裔加拿大人,在溫哥華念書長大的李豪很自然地會說德語、英語和法語,不過學中文是出自他自己的好奇和熱忱。
他說,小時候父母會帶他去華埠上館子,讓他對華人語言和文化充滿了興趣。「我10歲時主動向父母提出希望學中文,我就想知道餐館裏的人們在說甚麼。」
「我很感謝母親,40多年前那個年代,很少人學中文,也很難找到中文學校,我媽媽花了很多時間打電話找學中文的地方,有一次找到一個教會有教中文,但是他們說只收華人孩子。後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地方開中文班。」
他開始了每周一次學「粵語」的經歷。「後來我也繼續在高中修讀中文課程,不過當時的粵語說得仍不太好,直到上大學時暑假到香港打工,真正開始鍛鍊聽說粵語的能力。」
李豪在西門菲沙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商學院畢業後到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攻讀法律,隨後成為律師,先在溫哥華律師事務所工作,隨後Goodman Phillips & Vineberg聘請他在其香港辦事處擔任律師。「我喜歡亞洲生活,當時我一心想去香港工作,終於圓夢了。」
用4個月掌握基本國語會話
後來香港公司派他到北京工作,當時一句國語都不會說的李豪並不擔心,反而充滿了期待。「我發現會說粵語再學國語並不難,大約4個月,我就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國語會話能力了。」
他的國語和粵語能力比很多加拿大華裔二代都要好。李豪說:「學語言就是要臉皮厚,不要怕說錯,說多了自然就順。」
因緣際會,他在2006年獲得了一份新的工作,為宏利金融集團 (Manulife)做法務遵循與合規管理,當時公司讓他選擇在台灣或是印尼工作,他選了台灣。
2013年,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聘請他監督其在台灣的業務,進一步讓他紮根台灣。
熱愛海上生活的李豪夢想著能走遍台灣230多個漁港,卻沒想到他買的遊艇是無法停泊漁港的,只有漁船才能入港,而也只有漁民才能買漁船。
相關新聞:俄羅斯掀中國熱紅場掛熊貓燈籠 家長僱中文保姆教子女學普通話
取得台灣身分證成為漁民
李豪擁有強大的金融法律和經商背景,曾擔任台灣美國商會會長,還創建了台灣加拿大商會,將台灣原來的加拿大社團轉變為商業組織。因為對台灣的特殊貢獻,讓他成了「台灣公民」。2019年拿到台灣身分證後,他立刻報名上課,學習如何當漁民,隨後考到漁民執照,也買了一艘漁船,取名「快樂漁夫號」。
李豪現在是貝萊德集團旗下的再生能源公司—永鑫能源董事長。但工作之外的時間,他出海捕魚,後來並成為 TaiwanPlus 電視節目《Happy Fisherman》(豪哥海上看台灣)的主持人。
他說:「漁民們每天忙著辛苦工作,賺錢養家生活,我很幸運不用靠捕魚賺錢,我可以把台灣漁港美好的生活和文化介紹給全世界知道。」他也說,漁民不僅是勞動者而已,而是懂得尊重自然的匠人。
相關新聞:柬埔寨公主獻唱中國民歌《沂蒙山小調》獲內地網民激讚 |有片
他已經走訪過台灣170多個漁港,接下來想去金門、馬祖,「想中國漁民一起捕魚、喝酒、搏感情。」
他也說,香港是美麗的臨海城市。「以前是個小漁港,經過百多年的發展成為今天的繁華城市。我想香港也有具歷史性的漁港故事,有機會我也想探索一下,說給大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