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14)日召開的全體會議上,市議會通過一組旨在保護寄養系統兒童權益的法案,包括要求市府劇更詳細的統計相關數據、向寄養系統的兒童提供學業補習和獨立生活能力培訓、以及要求少管所的非執照心理醫生或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完成心理應對培訓等。
這是市議會心理健康藍圖推進過程中的第五組立法措施,旨在回應寄養與司法系統青少年普遍面臨的創傷、居住不穩與心理健康挑戰。根據市府數據,約三分之一年齡屆滿準備離開寄養系統的青少年,因找不到居所仍滯留在寄養家庭中;而少年司法系統中超過七成的青少年患有心理健康問題。
這組立法中兩條是有市議長歐德思提出,其一要求修改2016年145號地方法要求市府相關部門提交的寄養青少年報告的內容,新增以年齡劃分的寄養兒童數據,同時需列出為寄養青少年安置的支持性住宅所屬的市議會選區。另外一條將「公平未來計畫」寫入市法,由兒童局與非牟利組織合作,向在寄養系統內或剛離開系統的青年提供學業輔導、職涯發展、住房與獨立生活技能等全方位支持。
另外一條由市議員李琳達(Linda Lee)提出的法案,要求所有在青少年拘留設施工作的非專業心理健康人員必須完成基本行為支持訓練,包括衝突降溫與危機預防技巧、創傷知情與文化敏感的應對方式等,以提升他們在處理高壓情境中的能力,保障自身與青少年的安全。
除立法外,市議會也在2026財年預算中爭取到600萬美元常規撥款,用以擴增100個專為無家可歸青少年設立的臨時庇護所床位。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