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特朗普總統推動的「大而美法案」,瑞士銀行董事總經理、資深財經專家林日昇博士(Evans Lam)受訪指出,該法案表面上推行減稅與刺激經濟,但其深層問題在於未對聯邦開支與國債結構進行有效改革,恐將造成更嚴重的財政風險。
林日昇表示,儘管法案中列出多項減稅措施,尤其對年收入在40萬美元以上的「頂層1%族群」平均可減稅約3萬美元,但這些稅改實際效益有限,尤其在加州與紐約等高稅州居民中,受益程度遠低於預期。「我自己作為受影響者之一,反而在過去幾輪稅改中稅負上升,並未享受任何減稅紅利。」
他指出,法案對於最低收入20%的群體反而有明顯不利影響,部分福利補貼延後至2027年才開始削減,明顯帶有選舉考量。「特朗普是政治老手,他懂得將有爭議的開支調整留在選後,這樣國會才不會出現反彈。」
在宏觀經濟層面,林日昇直言,美國目前經濟成長率下滑明顯,由歷史平均約3%跌至當前僅1.5%左右,若特朗普預測未來能回到3%增速未必現實。他提醒:「這樣的經濟預期若無法實現,未來債務與赤字將難以收拾,關鍵問題不在加不加稅,而在於美國的國債壓力已逼近臨界點。」
林日昇分析,目前美國國債已突破36兆美元,平均利息達3%,意味每年利息支出超過1兆美元,已超越國防預算。「國債利息支出若繼續攀升,將嚴重擠壓政府財政空間,甚至成為拖累國力的最大包袱。」
他進一步指出,當前美國需面對的不只是赤字問題,還包括美元地位與全球儲備貨幣的信任危機。「中國與日本已大幅減少美債持有,轉而買入黃金或歐元計價資產,這是一種對美元系統的潛在挑戰。」
對於國內政策,林日昇認為,法案並未對小企業與中產族群給出實質支撐,反而對大型企業透過法規鬆綁與能源開發等手段提供優惠,導致資源分配更趨傾斜。「真正受惠的將是大型跨國公司,小企業則在高關稅與高借貸成本下承壓。」
最後,林日昇強調,美國財政問題已非短期可以解決,「未來十年內美元仍可維持國際主導地位,但國力與信任正逐步流失。」他呼籲市場應關注國債結構性風險,而非僅看表面上的減稅與支出數字。本報記者丁青洛杉磯報道

資深財經專家林日昇博士分析,大而美法案減稅背後仍難掩美國國債結構危機。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