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杉磯訊
美國衛生部長於2023年警告稱,社交媒體可能對兒童和⻘少年造成傷害。數據表明,世界範圍內每⼈平均每天花2.5⼩時在社交媒體上;美國12-17歲⻘少年中,97%玩網絡電⼦遊戲。暑假期間,孩子遊戲成癮的現象尤其普遍。對此,加州、紐約州、伊利諾伊州執業精神科醫師徐明(Dr. Ming Xu)分享了網絡成癮對⻘少年⼤腦的影響、如何判斷孩⼦遊戲成癮以及父母的應對辦法。
徐明指出,網絡遊戲成癮與抑鬱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強迫症等⼼理問題之間存在關聯性。此外,遊戲成癮導致的⼤腦變化,與藥物成癮和賭博成癮導致的⼤腦變化也存在相似之處。
他表示,遊戲闖關成功的刺激,能觸發⼤腦釋放多巴胺,多巴胺是⼤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令⼈產⽣興奮和愉悅感,與⼤腦的獎賞系統連接。與遊戲闖關帶來⾼⽔平的多巴胺相⽐,日常⽣活則變得⽆聊、不夠刺激。他直指,遊戲和社交媒體很容易讓⼤腦產⽣「廉價多巴胺」,讓⼤腦長期處於被過度刺激的狀態,導致大腦對⾃然產⽣的多巴胺不敏感,對現實⽣活失去興趣,也導致了長時間打遊戲、不停刷⼿機、刷視頻的壞習慣。

加州、紐約州、伊利諾伊州執業精神科醫師徐明(Dr. Ming Xu)。受訪者提供
「同樣的,毒品成癮後,⾼⽔平的多巴胺使⼤腦持續興奮,頻繁接觸毒品最終讓⼤腦的獎勵機制變得越來越不敏感,尤其是那些在⽣活中感到孤獨、缺乏歸屬感的⻘少年。」徐明說。
他指出,遊戲成癮的學術名稱是「網絡遊戲障礙」(Internet Gaming Disorders)。美國精神病學學會列出了9種症狀,滿⾜其中5項且長達12個⽉,可診斷為網絡遊戲障礙。9種症狀分別是:
1.過度專注於遊戲,不玩時也在思考和幻想遊戲;
2.停⽌遊戲時,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症狀;
3.遊戲時間逐漸增多;
4.⽆法減少遊戲時間,⽆法戒掉遊戲;
5.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
6.即使瞭解遊戲對⾃⼰造成不良影響,仍然繼續遊戲;
7.向家⼈或他⼈隱瞞⾃⼰的遊戲時間;
8.通過遊戲緩解負⾯情緒,如罪惡感、絕望感等;
9.因為遊戲⽽喪失或可能喪失學習、⼯作和社交。
對於家長的應對辦法,徐明強調,網絡遊戲成癮最主要的治療⽅法是CBT認知⾏為療法,即改變⾃⼰和孩⼦的認知、改變⾃⼰和孩⼦的情緒、改變⾃⼰和孩⼦⾏為。家長通過審視⾃⼰的想法和情緒,擺脫消極和強迫性的想法和⾏為,幫助孩子回歸健康積極的正常⽣活。
他舉例道,有的家長把孩⼦打遊戲定義為「玩物喪志」、有的家長對孩⼦說「又在玩遊戲,⼈⽣沒希望了!」,這些就是極端化、災難性思維的常見錯誤。家長要保持平靜、理解、接受、耐⼼的情緒,不要站在孩⼦的對立面、不要過分恐慌、過分說教和做出極端⾏為,包括砸掉孩⼦的⼿機等。
此外,家長可以做出規定:在吃飯、與家⼈朋友聚會時不使⽤⼿機等電⼦產品;每天1⼩時不⽤⼿機;設置網上瀏覽內容的邊界。全家⼀起制定家庭螢幕時間計畫,設置孩⼦對使⽤電⼦產品的合理期待,⽽不是想玩就玩;最重要的是,⽗⺟要以⾝作則,不能自己成天刷⼿機又要求孩⼦不玩手機,用雙重標準來要求小孩。
他表示,⻘少年⼤腦發育特點是討厭被說教,喜歡更多的⾃主權。⽗⺟可以與孩⼦制定出⽗⺟和孩⼦雙⽅都同意的協議,⽐如把打遊戲的時間從每天2⼩時減少到每天30分鐘;達到⽬標⽴刻獎勵,沒達到則探討原因,下次繼續。讓孩⼦參與到⾏為管理計畫,孩⼦會為了遵守⾃⼰的承諾去努⼒,並體會達成⽬標後的成就感和獎勵。父母還可以跟孩⼦⼀起看關於毒癮、網癮的紀錄⽚,讓孩⼦看到成癮的痛苦和對⼈⽣的危害,對成癮產⽣戒⼼,教育孩⼦做⾃⼰⼈⽣的把控者。
徐明呼籲家長每天抽出時間陪伴孩⼦做他們喜歡的事,例如去⼾外打球、看⼀場孩⼦喜歡的電影、甚⾄陪孩⼦打半⼩時遊戲;多與孩⼦擁抱,擁抱產⽣荷爾蒙,促進信任、依戀、親密感;讚美孩⼦好的⾏為;與孩⼦有更多共同語⾔,獲得孩⼦的信任,孩⼦才願意與⽗⺟交流,才聽得進去⽗⺟說的話。
同時,他提倡家長多帶孩⼦們出去參與社交活動、社團活動、公益組織義⼯團隊、教會活動等。讓孩⼦從⽗⺟⾝上學會如何社交、與⼈對話,獲得現實⽣活的參與感、友誼和歸屬感。
徐明直言,其實孩⼦出現問題是整個家庭系統出現了問題,遊戲成癮受成長經歷和環境影響很大,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遊戲成癮的最佳解藥。他呼籲家長儘量抽出時間,在現實世界多陪伴孩子,從根本上預防成癮,「不要等到孩⼦發展到網絡遊戲成癮了再去干預」。如果孩子玩遊戲時間越來越長,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學習,建議家長及時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