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公司如何悄悄毒害全球:人類史上最大的化學醜聞封鎖案

撰文:曾維燊

在1929年,一場神秘的死亡潮震驚美國醫學界——數十名工人在生產一種新型製冷劑的工廠內突然倒下、死亡。他們死時抽搐、口吐白沫,醫生百思不得其解。其後發現他們的死亡,全因與一種電器接觸——雪櫃/電冰箱。

最終揭開了一段幾乎隱形的全球污染史:人類與「永久化學品」(PFAS)糾纏超過一世紀,而幕後的主角,是杜邦化工(DuPont)及其關聯公司。

這段由知名科普頻道 Veritasium 製作、時長超過 50 分鐘的影片,追溯了 PFAS 的誕生、傳播與現代人體內的殘留。更驚人的是,今日我們每一位身體內幾乎都可測出這類化學物質的痕跡。


「無毒」的冷氣年代開端

故事由一部家家戶戶都有的家電——雪櫃說起。早於 20 世紀初,製冷技術仍倚賴極易爆炸或具毒性的氣體,如氨(ammonia)或硫化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杜邦與通用汽車於 1930 年代聯手研發出新一代冷媒:「氟氯碳化物」(CFCs),商品名為 Freon,這正是現代冷氣機和雪櫃的基礎。

當年大眾歡迎這種看似無害的氣體,而科學界對其長期影響毫無概念。實驗動物的中毒案例曾被壓下,而工廠內的死亡事件則被解釋為偶發工業意外。


「永久化學品」如何進入人體?

Freon 的成功令杜邦不斷開發含氟產品,其中包括日後聲名狼藉的 特氟龍(Teflon)。這種神奇的物料具超強防黏、防水與抗污能力,廣泛應用於廚具、衣物、地毯與包裝。但其生產過程需用一類稱為 PFOA、PFOS、GenX 等的加工助劑,統稱為 PFAS。

這些分子細小,能夠進入血液,與蛋白質結合並長期滯留於體內與環境中,幾乎無法分解,被科學界稱為「永久化學品」。

2022 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一份報告指出,只要血液中 PFAS 濃度達 2ppb(十億分之二) 就可能有健康風險。更可怕的是,這些物質幾乎無處不在。


驗血結果震驚主持人

Veritasium 的主持人 Derek Muller 自行驗血後,發現他體內 PFOS 濃度達 8.93ppb,PFHxS 接近 7ppb,兩者均遠高於美國平均值。他的總 PFAS 濃度為 17.92ppb,僅一步之遙便達到需要額外健康檢測的臨界點。

更驚人的是,他的暴露來源極有可能來自日常生活飲用水。他過去居住於洛杉磯郊區 Santa Clarita,而該區水源中 PFHxS 濃度竟高達 37 ppt(兆分之一),經過計算後,這種濃度十年即可在體內積聚至近 7ppb,與他的實測結果吻合。


毒從何來:日常用品與飲食成隱患

  • 食物包裝:微波爆米花袋、外賣盒、快餐紙包裝均可能經熱力釋出 PFAS,進入食物。

  • 鍋具:若使用的是未損壞的特氟龍塗層鍋具,直接危害不大,反而製程中遺留才是真正問題。

  • 飲用水:PFAS 可來自化工廠排放、機場與軍事基地用的消防泡沫滲入地下水。

2019 年研究已證實,外食與即食食品消費者體內 PFAS 含量明顯較高。最簡單的改變方式是:自煮、避免高溫接觸原包裝、使用濾水器。


有解嗎?

目前無藥物可排除 PFAS,但有些方法被證實有效:

  • 捐血或捐漿:消防員的實驗顯示,一年內可降低 PFAS 濃度達 30%

  • 使用逆滲透(RO)或活性碳濾水器

  • 避免接觸不必要含氟產品

美國環保署於 2024 年終於將 PFOA 與 PFOS 的水中安全濃度下調至 4 ppt,然而這場污染已遍佈全球,包括澳洲、日本、英國與歐洲各國。


是誰的責任?

影片最後指出,我們不能只依賴政府與企業的自律。PFAS 的處理應在源頭控制——於工廠內即時過濾、妥善處理,避免排放至水道與空氣。新創企業如 Puraffinity 正開發可應用於工廠端的吸附裝置,一個十公升濾筒足以處理一家人的全年用水。

但關鍵仍在於——公眾知情與消費選擇


📌報導參考資料

  1. 影片來源
    Veritasium – How One Company Secretly Poisoned the Plane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FZ1bQ8ywjA

  2. 關鍵科學報告

    •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Guidance on PFAS Exposure, Testing, and Clinical Follow-Up” (2022)

    • EPA Drinking Water Health Advisories (April 2024)

  3. 相關機構網站

  4. 補充閱讀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