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美聯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簡稱AAF)於14日發布2025年報告《擴展的社區,擴張的需求》(Expanding Communities,Expanding Needs),在今年市長及市議會選舉前揭示重要人口結構變化。
報告指出,亞裔社區在紐約市51個市議會選區中大多數均展現出增長趨勢,顯示亞裔已成為紐約市人口與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報告指出,目前已有28個市議會選區中亞裔人口佔比超過10%,反映亞裔社區早已突破傳統聚居地的限制。根據2020年人口普查,紐約市有150萬居民自認為是亞裔,使亞裔繼續成為本市增長最快的族群。
亞美聯盟執行長陳文心(Catherine Chen)表示:「這份報告證實了我們長期以來的共識——亞裔早已是紐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的社區對未來至關重要。我們在五大區的市民生活、經濟活動與文化建設中都扮演著核心角色,但我們迫切的需求仍未獲得重視。應有的認可、資源與投入,始終與我們的貢獻不成正比。」
報告主要重點包括:
人口增長:自2018年以來,有16個市議會選區的亞裔出現兩位數增長,史坦頓島的第50與第51選區增幅更接近60%。
文化重鎮擴展:雖然法拉盛、日落公園、貝賽等傳統亞裔社區仍具代表性,但其他過去亞裔較少的地區也開始形成蓬勃的新社區。
族裔多樣性:華人、印度人、菲律賓人、孟加拉人、韓國人、巴基斯坦人、日本人等亞裔族群遍布全市,展現紐約多元文化的廣度。
年輕動能與世代力量:多個選區報告指出學齡兒童與多代同堂家庭數量可觀,顯示社區擁有穩定且充滿活力的未來。
皇后區為亞裔人口最多的行政區:皇后區仍為亞裔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亞裔人口最多的五個市議會選區中,有四個(第20、23、25、19選區)位於皇后區。第20選區更是全市亞裔人口最多的選區,擁有超過10萬名亞裔居民。
紐約市三大亞裔族群為:
華人(不含台灣人):631,328人。
印度人:257,314人。
菲律賓人:103,431人。
這三大族群總人數超過150萬,主要集中於皇后區,特別是在第20、23與25選區。
語言服務障礙:亞裔居民在獲取政府服務時面臨重大語言障礙。在第20選區中,有高達70%的亞裔居民表示英語能力有限(LEP);第19與第23選區也有高比例的LEP人口,分別為53.7%與38.9%。
經濟弱勢人口:第20選區中有超過21%的亞裔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近18%的亞裔家庭依賴糧食券(SNAP)福利。住房負擔也是主要問題,第19、20與23選區中,有超過一半的亞裔家庭面臨租金負擔過重的情況。
隨著紐約市即將舉行2025年市長與市議會選舉,亞美聯盟的這份報告強調,在政策制定與市政參與過程中,必須更加全面地認識亞裔社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與多樣化需求。
查看完整報告AAF City Council Brief 2025.pdf。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紐約市議會選區的亞裔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