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美債規模與結構性風險
1. 債務到期壓力
2025年6月,美國國債將迎來集中到期高峰。根據美國財政部2024年12月數據,6月到期債務規模達5.8萬億美元,佔2025年到期總量(8.5萬億美元)的68%,約佔2024年美國GDP(26.5萬億美元)的22%。到期債務構成如下:
• 短期國債(T-Bills):4萬億美元(佔69%),主要為2020年新冠疫情紓困計劃發行的5年期國債(收益率約1.8%)。
• 中期國債:4,000億美元(佔6.9%),主要為2015年發行的10年期國債。
• 短期融資工具:現金管理票據(CMBs)及1年期以下其他短債9,000億美元(佔15.5%)。
風險分析:短期債務佔比高(T-Bills佔總債務的20%),疊加2025年3月30年期美債收益率升至4.5%,債務滾動成本顯著增加,可能加劇財政壓力。
2. 新債發行挑戰
2025年,美國需發行約8萬億美元新債(6萬億美元用於償債,2萬億美元填補財政赤字,CBO預測2025財年赤字為1.9萬億美元)。主要挑戰包括:
• 市場需求疲軟:20年期國債認購倍數降至1.8(歷史均值為2.5,彭博數據),反映投資者信心不足。
• 美聯儲政策限制:2024至2025年美聯儲縮表規模達1.2萬億美元,減少對美債的購買支持。
• 國際持債動態:中國持有美債規模降至7,608億美元(2025年3月),日本增持步伐放緩。
新債發行利率攀升至4.5%,推高年度利息支出至1.2萬億美元(佔財政收入的22%),擠壓其他預算空間。
二、美國財政體系的衝擊
1. 赤字與利息負擔惡化
2025財年上半年,聯邦赤字達1.3萬億美元(按年增長30%),利息支出佔財政收入的35%。若利率維持高位,至2030年,利息支出可能超過軍費與社保支出總和,形成「高赤字→新債發行→利率攀升→財政惡化」的惡性循環。
2. 應對措施的局限性
• 債務置換:提議發行50年期國債以置換短期債務,但標普警告可能下調美國AAA信用評級。
• 財政調整:增稅或削減支出受兩黨政治博弈制約,特朗普提出的100年期零息債券計劃市場接受度較低。
• 貨幣政策:2025年3月CPI為3.8%,限制美聯儲降息空間(聯邦基金利率預計維持3.5%至4%)。重啟量化寬鬆(QE)可能加劇通脹壓力。
3. 流動性風險
財政部計劃重建一般賬戶(TGA)至7,000億美元目標,可能引發短期資金市場緊張。若再融資受阻,對沖基金持有的8,000億美元基差交易可能面臨平倉風險,進一步加劇市場波動。
三、全球金融市場的反應
1. 美元體系的衝擊
• 債權國減持:中國持美債規模降至7,608億美元,日本增持放緩,中國黃金儲備增至2,300噸(2025年3月)。若拋售加速,美債收益率可能突破4.8%(IMF預測)。
• 美元地位弱化: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比例降至49%(SWIFT數據),60餘國增加人民幣儲備。美元指數跌破100(2025年4月)。
• 市場動盪:全球500萬億美元衍生品市場(BIS數據)可能因保證金追繳引發系統性風險。
四、中美貿易戰的影響
1. 關稅策略的兩難
特朗普政府計劃對中國商品加徵100%以上的關稅,以彌補財政赤字。然而,美聯儲模型顯示,此舉可能推高通脹率至3.8%,加重消費者負擔。中國若對美農產品(佔美國出口的18%,USDA數據)實施報復性關稅,將對美國農業州構成壓力,可能迫使美國在談判中妥協。美國可能放寬對中國消費品的關稅,以換取中國增持美債。然而,中國傾向於多元化資產配置,增持美債的意願有限。
2. 地緣政治博弈
中美在科技與軍事領域的競爭加劇。中國第三代半導體專利數量增長55%(WIPO數據),顯示技術自主能力增強。美國可能在消費品關稅上妥協,但對技術出口的封鎖難以鬆動。美債危機可能加速金磚國家推動本幣結算,挑戰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
五、結論與展望
2025年6月,5.8萬億美元美債集中到期將引發流動性危機、利率重估和美元匯率波動,對全球金融市場構成重大挑戰。在中美貿易戰中,美債危機可能增強美國高關稅的動機,地緣政治因素亦限制雙方妥協空間。未來40天,美國債務上限談判及市場反應將成為關鍵變量,需密切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