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腦科技創始人韓璧丞談創業經歷 哈佛中國論壇聚焦AI和生物科技

第28屆哈佛中國論壇於近日在劍橋市哈佛校園圓滿結束。本屆論壇匯聚140餘位來自各行各業的領導者發表演講,吸引全球1200多名思想領袖和學生前來參加。

在科技創新等分論壇的討論中,來自人工智慧等創新科技領域的領導者就當前技術變革的深遠影響展開深入探討。嘉賓們一致認為,隨著大模型與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我們正站在一場前所未有的產業革命門檻上。人工智慧不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在重塑商業模式、重構價值鏈中發揮核心作用,透過AI的技術革命抵禦未來市場動盪,實現成本、效率、韌性和永續發展之間的平衡。無論是在自動化工廠、智慧供應鏈,或是個人化金融產品設計中,AI的嵌入式應用正推動產業實現從數位化到智慧化的躍遷。

與會者也提出,企業還需高度關注人工智慧將如何與傳統數據產業互動,推動產業升級,以及融入全球競爭格局。未來的企業需要培養具備跨界視野與終身學習能力的複合人才,才能真正駕馭智慧時代的浪潮。

在生物科技分論壇中,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美國科學院及工程院院士George Church教授等國際頂尖專家圍繞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尖端技術展開深入交流。技術環節重點探討AI驅動藥物研發的最新突破、細胞治療工業化生產的關鍵技術瓶頸等核心議題。在國際合作層面,與會專家分享許多成功經驗,分析雙方在科研人才交流、技術轉化模式以及產業鏈互補等方面的合作機會。整場討論既呈現生物科技領域的技術突破,更透過具體案例展示國際合作對推動醫學進步的獨特價值。

在腦科學與健康科技領域,中國乳業代表企業飛鶴集團董事長冷友斌先生也分享中國品牌在建構全產業鏈、健康科技出海等方面的探索,並宣布將與哈佛大學深化科研合作,為全球健康事業貢獻 「中國方案」。

在論壇的討論中,科技被賦予更多人文層面的意義與責任。杭州「六小龍」之一,強腦科技創辦人韓璧丞在演講中回顧,十多年前他在哈佛腦科學中心攻讀博士期間首次接觸腦機介面技術,彼時這項技術雖然令人驚嘆,但設備昂貴、笨重、操作複雜,尚未具備普及基礎。他決定回國創業,目標是開發一款人人可用的腦電感測器和神經義肢系統。在創業初期,為提高訊號擷取質量,韓璧丞堅持用自己的腦電做實驗,一年洗頭800多次,只為優化設備擷取流程。他回憶道,「最初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做出一個超級感測器,讓更多人輕鬆使用腦機技術。」

「我們意識到,科技如果不能幫助這些人真正走出家門,是沒有意義的。」韓璧丞表示。為此,強腦科技團隊與殘障人士長期共處,反覆實驗,光是神經訊號提取實驗就超過上千次,最終開發出具有精細控制能力的神經義肢產品。目前強腦科技的神經義肢已能實現寫字、畫畫、彈琴、攀岩等複雜動作。一位失去雙臂15年的女性在裝上義肢後,第一時間擁抱母親。這款產品也成為全球首個可用意識獨立控制每一根手指的義肢設備。

強腦科技已開發60餘款腦機介面相關產品,涵蓋神經義肢、自閉症介入、睡眠調節等應用場景,成為全球腦機介面領域研發投入最大的企業之一。

在科技變革日新月異的當下,智慧時代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產業格局與社會結構。嘉賓們的深入討論彰顯前沿科技在推動人類生活方式、醫療健康與產業創新的巨大潛能。真正的轉型不僅關乎技術,更關乎理念與實踐的革新。唯有持續跨界、協作與前行,才能在未來浪潮中掌握機會、引領改變。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哈佛中國論壇現場。主辦方提供

 

韓璧丞在演講中。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