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幾期討論頸椎病,上肢麻痹症狀,多診斷為頸椎神經受壓,但臨床上可能有其他問題如胸廓出口綜合症(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TOS),容易被忽略。


胸廓出口位於肩頸位置,包括從鎖骨上窩到腋窩的空間,由多個肌肉及骨組織結構包圍,臂叢神經及上肢動靜脈會從這出口中通過而伸延至上肢,如受壓逼便產生神經,血管受壓症候群,而神經性的問題佔90%以上,通道內有幾個位置較易產生壓逼:1) 中斜角肌和前斜角肌之間,2) 鎖骨和第一肋骨之間,3) 胸小肌腱後面。
主要症狀包括:
1.神經受壓症狀:患側呈放射性疼痛/麻木/針刺,從頸部向手臂延伸,手指和手掌也可能感覺異常,可能上肢肌肉力量也減弱,手臂抬舉困難,握力下降等。
2.血管受壓症狀:影響上肢血液循環,蒼白寒冷感,也可能有其他症狀如:腫脹,皮膚顏色呈現青紫色,微栓塞,或上肢組織因血供而損傷。活動時上肢容易因血供不足而疼痛、無力,休息後症狀才緩解,所以患肢易疲勞,影響運動表現和日常生活與工作。
長期不良姿勢是最普遍的病因,包括長時間低頭用電腦,長期頸部痛楚不動可能令頸部肌肉保護性痙攣或緊縮,直接或間接地在令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間的近端部位緊缩而產生壓逼。
其他成因可能是創傷,包括運動時被撞擊或手臂被往後拉扯、甚至車禍。工作中上肢反復做超過肩部的動作,長期負重工作等。長期單手運動特別是重複投擲的運動員,許多單側的運動員,如棒球投手,羽毛球,網球,運動手的一側有明顯的肌肉增大和緊張,包括肩頸胸小肌等,可能導致神經血管結構受壓。
先天性的解剖結構異常也可能是病因,包括頸肋(頸椎兩側出現額外的肋骨)、C7橫突延長等。
康復治療目的除了頸椎病骨關節問題外,亦要放鬆緊張攣縮的肌肉緩解症狀,再通過訓練改善肩胛胸廓關節肌肉的穩定性而防止其復發,包括1.斜方肌拉伸,2.斜角肌拉伸,3.胸小肌拉伸,4.肩胛骨內收練習。另一方面,患者亦應注意平日坐立姿勢,改善頸前傾習慣。對於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症狀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慮手術治療。文:郭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