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被王羲之罵,下午被宋徽宗罵,晚上沒睡着還要被李時珍罵……你被『老祖宗』教育了嗎?回答我!」……「暴躁老祖宗」創意視頻近日走紅內地網絡,在AI技術加持下,李白、李時珍、唐伯虎等歷史人物在短視頻中「復活」,並結合自身經歷和史實,配上「咆哮式」的情緒化表達,向廣大網友發出「靈魂拷問」,引發熱議。調查顯示,約58%的網民認為很有趣,不失為幫助民眾了解歷史的新模式;約24%網民則認為這是惡搞、低俗,呼籲加強監管。
「暴躁老祖宗」視頻走紅網絡
「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亂裏逃難三年,手機被搶、WiFi全斷,你難不難受?回答我!」被吐槽寫詩賣慘的「杜甫」咆哮回應。宋徽宗也暴躁輸出:「當皇帝是我自己願意的嗎?不是向太后選的嗎?回答我!」……以「回答我!」系列為代表的「暴躁老祖宗」視頻在內地社交平台引發熱議。
相關新聞:感人婚禮︱河北新娘AI復活「奶奶」音容 新郎獲亡母祝福即淚崩︱有片





據稱,蘇州博物館是這類系列創意視頻最早開發者,其自3月12日以來在社交平台上發布的多個視頻點讚量破萬。蘇州博物館方受訪表示,希望通過這種新穎的形式,為傳播歷史知識增添趣味性。
隨後,不少博物館、地方文旅的官方帳號也紛紛「下場」,用家鄉的歷史名人進行「花式宣傳」。消防、警方等官方帳號則借用這一形式展開反詐宣傳、科普教育。有網友表示,「老祖宗暴躁的質問很上頭」,「知識以一種奇怪的方式進入腦子」。
教師唱反調:助吸引青年接觸歷史
對此,山西傳媒學院教師趙雯受訪表示,AI「復活」古人系列短視頻降低了公眾接觸歷史的門檻,使得歷史知識和文化觀點的輸出更親切,尤其吸引青年群體。
但同時,流量驅動下的自媒體亂象也隨之而來,部分短視頻創作者僅為形式新穎有趣,歪曲歷史人物的言論和行為、虛構編造歷史的情況在社交平台上時有發生。
多間內地媒體評論指出,AI創作應警惕編造、惡搞、擦邊等內容,把握好尺度與邊界。慣用的對話情景、情緒化的表達方式亦將導致「暴躁」的標籤阻礙民眾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網民利用AI技術「二創」,不能編造篡改歷史以博取流量。山東宣傳公眾號刊文認為,過度依賴AI了解歷史,會造成認知碎片化、淺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