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運動醫道│針刺後溪穴緩解頸椎病

上期提過頸痛針灸穴位,但很多人也怕在頭頸上被施針,今日介紹一個不在頭而在手掌外側,但有效的穴位給大家。很多臨床研究和實踐中,針刺後溪穴對頸椎病有明顯的效果,特別對最普遍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症狀。

當中包括中西醫學理論:1. 經絡學說:後溪穴屬手太陽小腸經,亦是八脈交會穴,與督脈相通。經脈循行經過項背、肩頸兩側,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後溪穴可治療小腸經循行相應區域的多種痛證包括頸椎病痛。督脈位於背後中脊,總制諸陽,故謂之「督」,主一身之陽氣,為「陽脈之海」,陽氣不到就是病,針刺後溪穴能夠通督陽氣,調攝臟腑,氣血運行有力,通便自然痛減。

2. 穴位特性:《難經》認為“輸穴主體重節痛”,後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這特性再次表示它在治療肢體關節疼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對於頸椎病有著針對性的治療效果。

3. 現代醫學研究:從解剖學和生理學角度分析,後溪穴處在小指展肌側端,周圍有掌背神經、背動靜脈,針刺後溪穴時,對局部運動/感覺神經有刺激效應,可有效緩解神經根型頸椎病手臂麻木疼痛類症狀 。功能磁力共振掃描(fMRI)提示,針刺後溪穴可引起患者大腦相應區域的血流量變化,激活相應腦區,改善頸項部相應區域的肌肉緊張和止痛。
 
4. 西醫Counter Irritant effect : -個心理身理的誘導性治療法,當你針後溪穴時,因為心理緊張和相關的少少痛,手的新痛自然令你暫時對頸項痛的注意力分散,肌肉緊張自然有放鬆跡象,這時同時配合針對性的頸部治療包括運動治療,自然更容易改善頸部肌肉緊張,關節腫脹,消炎止痛效果更明顯。

受訪者提供圖片
受訪者提供圖片

 

受訪者提供圖片
受訪者提供圖片

 

受訪者提供圖片
受訪者提供圖片

 

受訪者提供圖片
受訪者提供圖片

 

受訪者提供圖片
受訪者提供圖片

 

很多研究亦指出後溪的「深刺」在改善頸椎功能、緩解疼痛方面的療效,優於「淺刺」及常規針刺法,中長期療效亦更佳,所以進針深度及手法操作是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 同時後溪穴作為頸項問題的遠端穴位,良好療效體現了循經遠端取穴的重要性,臨床治療可結合「遠近結合,內外兼顧」的優勢,針刺後溪穴同時配合頸部夾脊穴,再加上「運動療法」,中西配合,治療效果自然更明顯。郭志堅

即時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