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喬靖夫│NBA全明星賽救亡得個吉

剛剛過去的周末上演了一年一度的NBA明星賽周末,結果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評價。以我看球多年的記憶,過去明星賽一直都是球迷引頸期盼的大事,概念也沒有很復雜,就是雲集當季最出色的球星打一場對抗戰,好好表演一番。無奈這十年八載,參與的球星作賽越來越隨便,比賽漸漸變成不重視防守、只是來來往往投球的「過程」,去年甚至出現了破200分的紀錄,被球迷批評極度沉悶,感覺失去了意義,收視反應亦不佳。

聯盟一直都努力救亡,嘗試改變各種賽制去提高明星賽的競爭性,例如用了「隊長猜人」方式代替傳統東、西岸分隊。今年更大幅度改制,將入選球星分為3隊,再加一隊特別挑選的年輕新星隊,來一次4隊淘汰戰,可惜也沒有見到甚麼顯著效果,除了對新星隊時球星稍為緊張,亦未製造出讓球迷投入的戰況;反之因為要改成3場淘汰賽,每場比賽長度大幅縮短,有明星正選只得到上陣短短幾分鐘機會,而賽事中間又加插大量廣告和娛樂環節,更讓想真正看籃球賽的球迷失望。

其實無論賽制如何,歸根究柢關鍵還是在於球星心態。誠然球星不希望在表演賽裏受傷,影響之後賽季,因此輕鬆打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從前的球星其實不也有相同的顧慮嗎?上網找一場80年代到2000年代的全明星賽看看,當然也不是說從頭到尾都激烈競爭,強度也不是非常高,但至少看得到認真地爭勝和獻技。常說現代球員技術比以前的進步,難不成反而無法像前輩們收放,連安全打一場比較像樣的「pick-up game」的能力都沒有?在休季時,我們會看到不少球星在網上放出他們相約打對抗練習的影片,還要比近年的明星賽認真和好看,這就更反映出,不是做不做得到的問題,是有沒有這個意願的問題。這個失卻競爭心態的情況,實在讓人質疑,這一代的球員對於能夠入選全明星,到底還有沒有像前輩們的那股榮譽感?喬靖夫

即時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