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古老︱福建發現1.5億年化石 鳥類起源推前2000萬年

中國考古再有大發現。考古人員於福建發掘出距今1.5億年的,全球最古老的鳥類「政和八閩鳥」,將以尾綜骨為代表的鳥類重要特徵出現時間提早了近2000萬年。研究已刊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研究刊《自然》雜誌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13日聯合發布最新研究成果,指「政和八閩鳥」是迄今唯一確切的侏羅紀鳥類。相關研究成果今天在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

「政和八閩鳥」的復原圖。新華社
「政和八閩鳥」的復原圖。新華社

 

「政和八閩鳥」化石。新華社
「政和八閩鳥」化石。新華社

 

「政和八閩鳥」化石。新華社
「政和八閩鳥」化石。新華社

 

「政和八閩鳥」的發掘現場。新華社
「政和八閩鳥」的發掘現場。新華社

 

「政和八閩鳥」的發掘現場。新華社
「政和八閩鳥」的發掘現場。新華社

 

考古人員在研究「政和八閩鳥」的化石。新華社
考古人員在研究「政和八閩鳥」的化石。新華社

 

圖右為「政和八閩鳥」模型。新華社
圖右為「政和八閩鳥」模型。新華社

 

相關新聞:漢文帝霸陵|祔葬墓首發掘 神秘墓主人葬帝后之間

報道指,研究團隊推測,「政和八閩鳥」體型接近現在的鳳頭鸚鵡,體重約100多克,生活在類似湖邊沼澤的環境。

研究團隊稱,「政和八閩鳥」最特殊之處在於具有癒合的尾綜骨,即構成現代鳥類體型的基石。

鳥類和其他爬行動物最顯著的區別是鳥類的尾巴很短,尾椎數目減少,且最後幾枚尾椎癒合成一個名為尾綜骨的結構。尾綜骨結構的出現對身體重心前移、後肢和尾骨的獨立運動以及飛行能力的完善至關重要。尾骨縮短是恐龍-鳥類演化中最徹底的形態變化之一。

相關新聞:冰封5萬年︱俄羅斯發現迄今「保存最完整」小長毛象遺體

研究團隊並稱,始祖鳥、近鳥龍類等潛在的侏羅紀鳥類具有與恐龍一樣的長尾骨。從這點來講,牠們至少在體型上與鳥類大相徑庭。

「政和八閩鳥」的發現首次揭示了現代鳥類體型在侏羅紀就已出現,並將這一特徵的出現時間提早了2000萬年。

 

即時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