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兼職研究員陳慧華1日以「美國消費者保護法的挑戰——公共教育的『檸檬法』是否可行?」撰稿至《紐約郵報》,以下為文章簡譯。
在美國,每個州都有「檸檬法」,保護消費者免於購買嚴重瑕疵的新車。同樣,製藥公司與煙草行業因虛假廣告對消費者造成傷害,也屢遭巨額罰款。然而,公共教育是否應受到同樣的消費者保護?
美國學校每年花費高額的公帑,但畢業生卻越來越多地被批評為文盲、數盲、缺乏邏輯,甚至無知。國際測評如TIMSS和PISA數據揭示了美國學生的表現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
近日,馬薩諸塞州的兩個家庭決定行動起來提出挑戰。2023年12月4日,家長Karrie Conley和Michele Hudak對Lucy Calkins的《閱讀與寫作項目》和Irene Fountas及Gay Su Pinnell的課堂課程的作者、出版商和推廣者提起了一項州級集體訴訟。被告包括Heinemann出版公司、霍頓米夫林哈考特集團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
不同於以往關於教育的訴訟多集中於政府提供基礎教育的義務,本案是首次針對「大教育」提出的「欺騙性和虛假宣傳」訴訟,指控這些產品給學生及家庭造成了發展、情感和財務上的傷害。
這次訴訟特別針對Lucy Calkins的「平衡識字法」。這種拒絕傳統音素教學、強調所謂「體驗式閱讀」的方法,現已被證實效率低下。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小學曾使用這套課程,但結果顯示,大量學生難以掌握基本閱讀技能。在紐約市和馬薩諸塞州,四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足半數達標。
若此次訴訟成功,這將為家長使用消費者保護法應對其他教育政策開創先河。例如,斯坦福大學Jo Boaler的數學研究曾導致全美各地取消代數和微積分課程,其宣稱數學是資本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工具,而推廣「種族數學」等非傳統方法。
同樣,學校中推行的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DEI)政策,被證明不僅未促進和諧,反而加劇種族偏見和敵意。此類政策及社會情感學習(SEL)項目的失敗,也可能成為未來法律挑戰的目標。
最後,與性別認同相關的教育措施,包括強制性別代詞、鼓勵性別轉換等,對家庭和學生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這些都為消費者保護法的應用提供了潛在依據。
馬薩諸塞州的家長行動為「大教育」的問責制鋪平了道路。美國家庭理應在公共教育中獲得消費者保護,徹底清除教育中的「檸檬產品」。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美國家庭理應在公共教育中獲得消費者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