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卸任後表現扭轉歷史評價

卡特於1981年卸任後,在過去40年,他在人權、選舉監測和疾病控制等方面的貢獻,讓人們對他的看法更為尊重,對他的歷史評價已然轉變。 資料圖片

本報訊

卡特1980年競逐連任失敗,退位後一度頗受批評,以至於到了今天,部分保守派人士依然質疑他是國家史上建樹最少的總統之一,但卡特在過去40年致力造福世界,關注人權、醫療、慈善、選舉公正等議題,扭轉了不少人的態度,其歷史評價也變得更加正面。

《紐約時報》報道,卡特礙於任期只有4年,而且繼位的列根在共和黨內地位崇高,使得他比較之下相形失色,因此歷史學家整理總統排行榜時,始終沒有讓他進入前列位置。但回顧過去40年的變化,卡特的排名已明顯提高。在1982年也就是卸任翌年,他以第39任總統的身分排在第33位,也就是倒數第7,但是到2022年時已上升到第24位。

歷史作家費爾岑伯格(Alvin Felzenberg)也表示,若是按照他的標準,在國家歷來43位總統中,卡特排名第29位,總體而言卡特「也許不是傑出的總統」,但卻是「出色的國民而且品格高尚」,為國家和全球都作出了貢獻。

除了學者之外,數十年來民間的態度也轉趨友善。YouGov於2021年的民調顯示,當時45%受訪者對卡特抱有好感,32%持負面看法,受歡迎程度處於中游位置,略低於拜登的47%,與克林頓分數相同,但稍微高於老布殊的44%和小布殊的43%。

曾為卡特撰寫傳記的作者伯德(Kai Bird)表示,大多數民眾可能認為,卡特的總統表現不算理想,但卸任後的貢獻令人欽佩,這點與歷史學家近年的觀點頗有出入,不少學者認為卡特的政治遺產「非常重要」。

細數在位表現的話,卡特任內促成了以色列與埃及和談,讓中東地區首次有伊斯蘭國家承認以色列的地位;延續尼克遜時代開始的路線,讓美國與中國正式建交;以及將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移交給巴拿馬。內政方面,他赦免越戰逃兵,一定程度上撫平了國家在過去10年的創傷;推動政治改革,平息外界在水門事件後對廉政的焦慮;設立教育部和能源部,以便聯邦政府落實相關政策;並任命沃爾克(Paul A. Volcker)為聯儲局主席,抑制通脹的同時,也為軍事建設和不同產業鬆綁。

卡特卸任後,又關注人權、醫療衛生、地緣衝突及選舉公正等議題,他在住房項目「仁人家園」(Habitat for Humanity)方面的努力更贏得不少稱讚,甚至晚年時也親力親為,動手參與興建房屋。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