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兩大車企日產(Nissan)及本田(Honda)啟動合併磋商,另一大汽車製造商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則會在2025年年初決定是否合併。若這三家公司完成整合,每年的汽車總銷量超過800萬輛,使該公司成為僅次於日本豐田汽車和德國大眾汽車的全球第三大車企。如此大動作,顯示日本車企面對中國電動車車廠急速冒起和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潛在關稅的挑戰惶惶不安,急於尋找新出路的心態。
本田、日產及三菱都是許多人熟知的日本汽車品牌。1970、1980年代日本車以體積小、性能佳、夠慳油和售價低的特點受消費者青睞,又逢石油危機爆發後,令日本車在全球銷量暴漲,間接導致又大、又貴、又食油的美國車走向衰落。歐洲車廠則銳意轉行高檔路線,避免與價廉物美的日本車直接競爭。但隨後,韓國基於國仇家恨而不用日本車,通過自行研發闖出一條血路,並成功打入同樣有反日情緒的中國市場。歐美車廠其後亦變陣求存,通過海外收購合併及將生產線外移,來降低製造與運輸成本,以至使出加徵關稅及反傾銷調查等手段,來阻撓日本車大量進口。近年來,日本車廠為追求壓低成本,出現創意不足,品質下降,以及毛利率大幅下滑的情況。但最為致命的當屬面對電動車、氫能車等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日本車企錯過發展黃金時期。等到美國Tesla以及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崛起,產品價廉而物美後,日本車企再想分一杯羹已經晚了。
本田和日產的合併並非突然開始,雙方早在今年3月就開始探討合作事宜,8月開展全面業務合作。而背後是等不起的日產,日產早前已官宣將在全球市場進行了超9000人的大裁員,裁員比例高達20%,同時還出售了其持有的1/3的三菱股權,以騰出現金流轉。但這些措施對於解決公司積弊深重的問題,都只是杯水車薪。據報日產如沒有新資金投入,可能會在一年內破產倒閉。更讓日本車企心憂的是,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貿易保護主義,汽車業為重中之重,向日本車大幅加徵關稅只是時間問題。而美國可正是日本車廠僅餘、並且在短中期內都不會被中國搶走的海外市場。
但兩大巨頭的合併面臨重重困難,如合併必定帶來大規模裁員如何實施?又如日產與第一大股東、法國雷諾有著25年的聯盟關係,如何處理股權結構問題?再如注重獨立性,高層以工程師出身為主的本田要如何與高層以銷售為主的日產融合?都是難題。更大的困難則是,當下汽車市場飽和度高,據凱基證券的報告指,2024全球汽車銷量僅成長1%,而Global Data的預測,到2036年,電動車市佔率將從目前的約35%上升至52.9%,合併後的車企將如何搶下他人手中的蛋糕?這些問題若不能解決,合併未必能帶來更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