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場等級依照明朝舊有的標準制定了九品十八級的官場品級制度。而這種官場上的階級區分也在官員們的穿戴上體現出來了,十八級的官員都有他們相對應的官服、頂戴、花翎、朝珠、配飾等等區分他們的等級。官服依據品質、數量、顏色的區別來標識著與之對應的官位級別,不允許跨級別混用。
近270多年來僅7人擁有 和珅都沒資格
清朝大臣頂戴上插着的羽毛(孔雀花翎或褐羽藍翎),並不是所有官員都可以佩戴的。當中花翎被分為三種:單眼花翎、雙眼花翎以及三眼花翎。當中「三眼花翎」極為罕有,從乾隆皇帝開始到清朝末年,一共才有7個人被皇帝賞賜過「三眼花翎」。
清代冠帽上的羽翎主要是花翎和藍翎兩種,以花翎為尊。花翎就是孔雀尾部帶有「目暈」的羽翎 ,「目暈」又被稱為「眼」,指的是孔雀尾毛上的彩色圓斑。花翎的目暈越多表示身份地位越尊貴,一般是高級官員戴用。藍翎又稱為「老鴰翎」或「雕翎」,藍色,羽毛較長但沒有目暈,與花翎相比等級較低,一般是中下級官員戴用。
相關新聞:奇聞秘史︱慈禧怪癖喜愛香蕉一年要用1.5萬條但不是吃 宮女常「軟酥無力」原因也和其相關
花翎具體是由孔雀翎、馬尾和翎管共同組成,其中孔雀翎是主要的支撐,周圍裝飾一些輔助和烘托的馬尾,使孔雀翎更加豐滿和飄逸。孔雀羽翎和馬尾均安插在翎管之內,以便在帽頂上固定於一個方向。
清朝大將施琅曾經說過,「寧可不要爵位,也要獲得一支花翎。」可見花翎十分難得。就連乾隆皇帝的寵臣和珅都沒有。
獲三眼花翎有多難?
三眼花翎,顧名思義就是具有三眼的孔雀翎毛。三眼花翎非常難得,佩戴之人首先必須是出生於帝王之家的王公貴族,接受過騎射和文化考核,而且必須有巨大的功勳。
正是三眼花翎的賞賜規格如此嚴苛,所以清朝官員獲得三眼花翎的人數屈指可數。自乾隆皇帝到清朝末年,一共才有7個人獲得三眼花翎。
據相關資料記載,乾隆至清末,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7人被賜三眼花翎;另有約20人被賜雙眼花翎。
傅恆,在攻打伊犁,平息準噶爾部叛亂中立下赫赫戰功,被授一等忠勇公;鈕祜祿·和琳。(和珅的弟弟),出身正紅旗,在平定廓爾喀對西藏的侵略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其後又在鎮壓貴州、湖南苗民起義中立下戰功;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宮起義,創建北洋水師,在晚清政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稱為「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他們最終均被賜予三眼花翎。而李鴻章更是第一個獲得三眼花翎的漢人。
花翎作為官服配飾體現著獎懲的示範意義,是清代政治生活中顯示皇權恩澤的工具,是清王朝籠絡臣工之心運作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制度規範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