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者生存隨遇而安

聶崇彬 香港

親戚回上海探親,感受是當地普通老百姓對自己的生活滿意100分,對祖國看到的也是繁榮昌盛。而她做生意或當官的親朋好友,卻是怨聲載道,抱怨官官相護的難處層層壓迫,生活極其不易。

其實任何一個地方,不會有百分百的被認同,源於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不一樣,滿意度也一樣,要求的越多,滿意難度也會增加。我因為父母的原因,差不多有十年時間生活在香港上海和中山三地,和任何地方一樣,這三個城鎮都有長處和不足之處,甚至被認為是不能接受的地方。

例如我來說,我熱愛上海和其它省市,但實在不習慣上不了境外網站,因為我是編輯出身,用谷歌用慣了,方便全面。曾試過在谷歌和百度上尋找我本人策劃並參與編輯在國內出版的一本書,結果谷歌給了我十幾個結果,而百度,只有一張看不清楚的封面。

前兩年,我在上海辦事,住了兩個多月,期間我前夫病重轉病危,他們家在臉書和Messenger上找我,想在視頻中讓他可以見我最後一面。等我能夠上去這兩個網站時,他早就離開人世了。這是很小概率的事,可能其他人還會說,為啥不用微信呢?外國人的世界沒有微信。

香港也發生了讓我改變幾十年習慣的生活方式的事件。身為香港師奶,我只衹看TVB,不用轉台的好。每天一早醒來就打開電視機,看看世界在我睡著的時候發生了什麼,接下去有下午茶劇場,正好配個下午茶,然後晚上追黃金檔的劇集。

但不知何時,我最不喜歡的CCTV的新聞聯播模式進駐到了TVB新聞,太多的領導人接見什麼人會談什麼事充斥在新聞節目裡最好的時段。就好像把你每天去公司上班見過不同的人一一公佈與眾,還要幾次三番地告訴你,你會不會覺得恐怖?

晨早新聞也是要看過昨晚播過的領導人昨天的行蹤才會播出真正的新聞。後來更瘋狂了。那時我正在追下午劇場,居然那天突然終止了劇集改直播什麼全國大會實況。我真生氣了,立馬給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投訴!投訴TVB罔顧觀眾的利益!我據理力爭:TVB的新聞台已經同時間有了直播,我正看的娛樂翡翠台也有滾動新聞提示和新聞摘要,所以完全沒有理由幾個頻道一起直播,剝奪觀眾選擇的權利,非常不人道!很快,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給我回信了,說已經把我的投訴轉給了TVB。沒有回音,但至少我讓他們知道長期鐵粉的意見。後來聽說從上海電視台一位副台長走馬上任TVB,當即我就說了一聲No wonder,怪不得,有人直接帶貨入門了,我徹底沒戲。難過的,不舒服的,但不會死。

兒子高中留學新西蘭,他和另外二位韓國男孩一起住在當地一家住家。開頭,幾個孩子不習慣,主要投訴去學校帶飯的飯盒裡有螞蟻,新西蘭昆蟲非常活躍,另外洗澡的熱水被限制,只能用十分鐘。兒子在家洗個澡哪有這麼快啊。每次孩子們投訴,女主人只反問一句:Are you dying(你會死嗎)?大家啞口無言,轉身繼續生活。

所以我只是轉另一個電視台,或轉多幾個電視台而已,開始另外的習慣,繼續生活。看不慣的東西別去看就是了。這是很要緊的認知。

在三藩市,市立總圖書館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也很有感情,因為我在那裡擔任過中文讀書會的導讀長達幾乎十年。兩年前回去,被周邊的環境搞怕了,尤其是Mission街。非常令人不快的景象一直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今年我再次回到三藩市,就不去圖書館和任何一個環境不佳的地方,果然,這次離開後,對三藩市還是留下美好的記憶。

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可以決定我們活得適不適應,開不開心。

我朋友是建築師,他在紐約長大,中文都不曉幾個字,後來在香港工作,有時會去廣東省東莞深圳中山(現在被稱為大灣區)工作。我經常問他習慣嗎?他都說很好,東西又便宜又好吃。我就覺得奇怪了,總有文化上的不一樣吧,說實話,就連我這個出生在上海的人都不是都看得慣的。一次我和他一起去廣州,發生一件事,令我懂了,是他對生活的態度看問題的方式不同於我。那次在明亮寬敞的高鐵站裡,一個男人迎面朝我們走來,離開十多步的時候,突然朝我們方向的地面上吐了一口痰。我當時剛要叫,這裡的人怎麼這樣沒有道德?!他先開口,斯文地對我說,這個人的衛生習慣真要改一改。一下子把一個社會現象問題降低到個人弱點的層次了。

我們習慣把問題放大,這樣無形中把自己適應生活的能力也降低了。

我以前在中山住過,隔壁鄰居是做境外物流生意的,有一次飲茶很多人一起,有他們的行家,說到最近和台灣的物流形勢吃緊了,因美國那位參議院老女人帶著兒子去拜訪了台北,我的鄰居喝一口茶笑笑說,沒事,過一段時間會好的。不帶評判地接受任何到來的事實,你才會放下,保證了情緒的穩定,情緒穩定了,你個人的世界也不容易動蕩了。

退休後,對老年的福利比較關注;在我出生的城市上海,對老人的關愛措施有的是在世界一流城市也沒有的。他們會在儿女不同住的老人家裡安裝特別的電話,老人們只要一拿起電話,對方接線員就知道是誰在打電話,系統裡有他們的住址。這個電話,我們用的最多的是叫車服服務,當然還可以要求上門清潔服務或是陪送看病服務。

香港也有類似的電話,叫救命鐘,只是身体不舒服的時候通知有關部門,叫車就沒有,香港政府派人送飯有,只要你定了社署的餐,每天都可以有人送上門。我爸有次高血壓住院,出院護士幫他定了社署的送飯服務才准他出院。曾經吃過一個月,飯菜量多,他只定了午餐,結果一個月後我幫他買單,才二百多港幣。

上海也有送飯服務,另外每個街道和社區都有自己的食堂,物廉價美,區內的居民都可以隨意去吃或外賣回家,哪怕家中來客人也不用擔心。

對於年長的老人或是病人,上海政府還有一種服務叫長護險,每天有專人定時上門看望老人,或是做按摩或其它服務,時間不長,一個小時左右。這對老人心理上是莫大的支持。這種長護險,政府補貼很多,個人大概只需要負擔幾元人民幣不等的小額。

由以上的介紹可以看到各地的政策福利各有利弊和千秋。好壞沒有一個標準。例如可能是香港住宅面積普遍不大,政策是允許老人家自己申請公屋居住,之後的衣食住行及看病,並不需要兒女實質的幫助,政府基本承擔。而在國內,有法律規定兒女的職責的,如果三個月沒有去探望父母,父母可以告兒女犯法。還有兒女在,是不能把老人送政府養老院的。在中山我就聽過兩位朋友的媽媽辭職,在家照顧奶奶的故事了。

依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或許中國老人應該喜歡中國的養老政策吧。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