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家族巨大財富的三藩市候任市長羅偉,競選時曾矢言將依賴私人資金,為一個1億7500萬元無家可歸計劃提供75%資金清理無家者營地。也許他出於善意解決問題,但有道德專家提醒,承諾掃除市政廳貪污歪風的新市長,須注意自己的身份和掌握分寸,防止步過去官員引發利益衝突的後塵。
《三藩市紀事報》指出,對於生活在太平洋崗(Pacific Heights)和早已得到灣區菁英幫助其扶貧組織的羅偉來說,尋找捐款支持他的計劃並非難事。他向《紀事報》發聲明僅稱,他「會把無家可歸問題當作危機來處理,並與各方廣泛合作取得成果」。
尋求私人資金幫助政府工作並非罕見。現任市長布里德和已故市長李孟賢過去也獲得三藩市最大型企業支持完成個人治理城市目標,例如李孟賢夥同雲端平台(Salesforce)執行長貝尼奧夫(Marc Benioff)紓緩無家可歸危機。
但羅偉的財富、居住千萬元豪宅和近20年的非牟利組織募款人身份,使他有別於前兩任市長。李孟賢和布里德是在公屋長大的,而布里德更是在就任市長後繼續租屋居住。
羅偉及其支持者希望,羅偉的背景和人際網絡有助他在過去市長未能做到的地方取得成功。
但道德專家直指,羅偉尋求私人資金作為其治理議程重要部份的計劃,恐怕使他面對強大利益集團討好其政府的企圖。正如過去有官員從他們要求的捐款中獲取個人利益,尤其是捐款者與他們有業務往來,導致陷入麻煩。
消費者倡議組織「民眾」(Public Citizen)政治事務說客霍爾曼(Craig Holman)認為,若羅偉設立一道防火牆,讓私人捐款者無法與市府有業務往來,就會非常公正又平衡的做法。
政府監察組織「加州共同目標」(California Common Cause)道德專家麥克莫里斯(Sean McMorris)則更謹慎。他表示,側重私人捐款可能為特殊利益團體創造「要求回報」的機會,這樣「你就會對他們負上責任,這不是我們民主想要的事」。▍本報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