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颶風季未完料陸續有來

10月11日,颶風米爾頓來襲後,圖中所見在佛州造成不少破壞。 美聯社

本報訊

颶風「海倫」(Helene)和「米爾頓」(Milton)相繼來襲,導致東南部多州接連受創後,科學家警告,今年的大西洋颶風將會非常頻繁,已經到了「瘋狂」程度,預測下月初至少還有另一場颶風。最新研究顯示,正是由於人為因素的氣候變遷,因此「米爾頓」的雨量至少增加20%,風力也最少增強10%,整體破壞力大大提升。

美聯社報道,耶魯大學「耶魯氣候通信」(Yale Climate Connections)的專家馬斯特斯(Jeff Masters)表示,今年已有5個颶風在美國境內登陸,頻繁的程度異乎尋常,與歷史高位6次也只相差一次,考慮到10月尚未結束,11月也有熱帶氣旋出沒,氣象狀況高於往年平均,因此最高紀錄可能被追平。

根據官方定義,每年的大西洋颶風季節在11月30日結束,其中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又是高峰期,原因是這段時間海水溫度較高,只要水溫達到80度以上,環境因素就可能導致颶風形成,但具體也需視乎地球上空的氣流。而「米爾頓」9日在佛州午休礁(Siesta Key)登陸時,區內海水溫度便接近最高紀錄。

馬斯特斯表示,由於大西洋的水溫仍然停留在破紀錄的高度,而且上空的空氣流動也有利風暴行程,因此今年的風暴活躍情況可能持續到11月,11月首周之前或許出現兩三個達到命名級別的風暴,當中至少一個是颶風。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海洋變暖,往後出現強烈颶風的機率也會增加。

布朗大學助理教授霍瓦特(Chris Horvat)也稱,墨西哥灣的水溫仍異常溫暖,所以全國不能放鬆警惕。

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WWA)11日發表研究報告,表示如果不是氣候變化導致海水變暖,「米爾頓」這類颶風在佛州登陸時,強度應該只有二級而不是三級。團隊整理了工業革命之前,以及全球氣溫上升1.3攝氏度之後的數據,判斷「米爾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後,強度增加了10%至50%,雨量也增加了20%至30%。

賓州大學的氣候專家曼恩(Michael Mann)回應報告時承認,氣候變化確實令颶風更加猛烈,其中「海倫」在東南部造成災難性洪災,背後就牽涉這個因素,但他也認為WWA的結論過於片面,同時低估了颶風造成的實際影響。

非牟利組織「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日前也表示,「米爾頓」的威力與氣候變化、海水變暖有關,現在的海水平均溫度,較1991至2020年間上升了約華氏1.8度。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