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高危地房屋銷售蓬勃

氣候變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暴風雨也明顯增加。但紐約市位處水浸高危地區的房產銷售卻持續蓬勃,主要是因為受到市場供應緊張、房價、風景等因素推動,令買家願意冒險。有專家提醒,史丹頓島的沿岸地區在近年急遽湧入中國移民人口,在文化差異及語言障礙下,購房者或未能充分意識風險。

《紐約時報》報道,非營利組織Rebuild by Design最新報告稱,紐約市5區去年售出的一至三戶住宅中,約1/5即總值逾36億元的房產,預計會在30年的抵押貸款到期前發生水浸。

報告進一步分析,截至2022年,該市水浸高危地區的房產銷售額,在過去8年間增長近24%。

今年2月,博雷羅(Carmen Borrero)以27萬元購入新港(New Dorp)海灘的3臥平房,房子與海灘近在咫尺,位處水浸高危地區。博雷羅坦言,如果想要一套風景優美、靠近海邊的房子,就必要承擔風險。

史丹頓島沿岸的新港及中區灘(Midland Beach)等,近3/4居民擁有自家房產。

而從2012年至2022年間,當地中國移民增長了5倍,從佔該地區總人口不到2 %,增加到約12%。但Rebuild by Design的報告稱,史丹頓島去年售出的一到三戶住宅中,約有30%位於水浸高危區。

亞洲人平等會(AAFE)指出,中國移民多數以全現金交易,由於毋需抵押貸款,未被強制購買水浸保險。部分人或未充分意識到風險,容易在未投保下失去保障。

家住皇后區霍利斯(Hollis)的巴格萬丁(Amrita Bhagwandin)為過來人,其房子已經歷6次水浸,花了超過16萬元修繕。她坦言,「每次下雨,我都會感到恐慌。」本報訊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