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edia-proc.singtaousa.com/photo.php?s=https://media.singtaousa.com/wp-content/uploads/master/2024/08/2024081019143314200-2.jpg&f=jpeg&w=815&q=75)
國家統計局早前公布,6月非在校青年失業率為13.2%,雖然連續3個月下跌,但在金融、房地產和科技等行業的裁員陰霾下,大學生就業形勢仍未見明朗。彭博報道,有中介顧問公司瞄準學生急於獲得工作的心理,推出所謂「付費內推」的求職輔導服務,聲稱能協助學生快速獲得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公司的錄用,有中國學生不惜花費5萬美元(約39萬港元),惟最終沒有得到任何Offer。
高盛暑期實習錄取率僅0.8%
彭博報道,華爾街投行職位競爭非常激烈,例如高盛集團 (Goldman Sachs ) 今年的暑期實習,從超過31.5萬名申請者中,僅錄取2,600人,錄取率為0.8% 。隨著學生求職變得越來越困難,一些顧問公司以提供包括簡歷潤色、一對一技能培訓課程、面試技巧指導甚至內部推薦等服務作招徠,宣稱可助求職者獲得投行錄用,目前至少有十幾家中介顧問公司活躍在求職輔導市場上。
![國家統計局早前公布,6月非在校青年失業率為13.2%,連續3個月下跌。 國家統計局早前公布,6月非在校青年失業率為13.2%,連續3個月下跌。](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bb6f753e529f04534f848decb84815bb/2024-08/_2023051614132543412.jpg)
![彭博報道,華爾街投行實習生的名額競爭非常激烈。 彭博報道,華爾街投行實習生的名額競爭非常激烈。](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e9b39d259cba7abf6af60ef9d1ea7fed/2024-08/Photos_NewYork1_032.jpg)
![高盛今年的暑期實習,從超過 31.5萬名申請者中,僅錄取2,600人,錄取率為0.8% 高盛今年的暑期實習,從超過 31.5萬名申請者中,僅錄取2,600人,錄取率為0.8%](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ee4508a51ba957cb269e115ceeeeec1e/2024-08/2024-08-10_141108.jpg)
![內媒《中新經緯》記者與實習內推仲介對話。 內媒《中新經緯》記者與實習內推仲介對話。](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4d20f57250e9ca83ab1f8670a3f71b9d/2024-08/w700d1q75cms_15_.jpg)
![內媒指,有內地求職平台稱讓可留學生觸手可及名企Offer,涵蓋投資等多個熱門產業領域,其中金融板塊就有多間國內知名券商。 內媒指,有內地求職平台稱讓可留學生觸手可及名企Offer,涵蓋投資等多個熱門產業領域,其中金融板塊就有多間國內知名券商。](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9d8f836e70ea1c3cb286f77905b03ef8/2024-08/w700d1q75cms_16_.jpg)
報道指,一位非金融專業出身的21歲大學生,向求職輔導中介支付3.5萬美元(約27.3萬港元),參加了11個投行招聘環節(Superday),即要在一日内完成多個筆試和面試,最後收到來自大型投行和精品投行的3份錄用通知。
疫後回聘率低於30%
另一名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學生花費了5萬美元(約39萬港元),購買一間求職中介的「VIP豪華套餐」,中介在合約中承諾可以讓她得到全球最大對沖基金的面試邀請,並稱能獲得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等頂級投行的內部推薦,從而在面試過程中獲得優勢。然而8個月過去,即使該名學生擁有實習經驗,但最終仍沒有得到任何Offer,直言感到絕望。
報道引述一名上海職業輔導機構負責人表示,過往學生完成暑期實習後獲得企業回聘為全職的比例為70%至90%,但疫情後大多數公司的回聘比率一直低於30%。
內地早已興起「付費內推」
事實上,「付費內推」在內地就業市場上並非新現象。內媒《中新經緯》今年6月報道,根據實習內推中介收費,一個投行實習職位一般為1.9萬元(人民幣,下同)。另有留學生實習求職機構指,某互聯網大廠的實習生職位開出的內推價格原價為3.68萬元、寒假及暑假實習期折後2.98萬元。此外,更有中介與知名企業員工合作,聲稱大學生只要願意付費3萬元,就能鎖定大廠甚至心儀崗位。
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的發言人澄清,沒有與任何職業輔導公司有關係。內地亦有多家大型投行、對沖基金、會計師事務所及廣告業巨頭等發出公告,呼籲求職者不要向第三方機構或個人付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