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從事人文研究三十多年之心得 哈佛燕京學社副社長的李若虹訪問溫州大學

每年暑假期間,大波士頓地區的學者都會應邀到中國大陸的各高校講學。哈佛燕京學社副社長的李若虹近日訪問了溫州大學人文學院,與該學院師生分享了一場關於「學術的津梁:哈佛燕京學社的今昔」的面對面交流會。

據介紹,李若虹女士祖籍浙江溫州,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獲英國牛津大學社會與文化人類學碩士學位及哈佛大學中國史及中亞博士學位。她曾任教於威爾斯麗學院和波士頓大學,現任哈佛燕京學社副社長,負責學社的國際學術計劃。著有《在牛津與哈佛求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譯著《苦行孤旅—約瑟夫·洛克傳》(上海辭書出版社)、和《從中亞古道到新大陸:哈佛漢學史話》(上海文藝出版社)等。此外,她也曾在《讀書》、《文匯學人》、《澎湃》、《中國藏學》和《藏學學刊》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哈佛燕京學社是一個私人慈善基金會,於1928年春由電解鋁礦提煉純鋁發明者查爾斯·霍爾(Charles Hall,1863-1914)的遺產基金資助創辦,旨在促進亞洲地區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高等教育發展,特別關注亞洲文化研究。過去近百年來,哈佛燕京學社在中國歷史和文化研究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李若虹透過個人求學、研究和工作經驗來介紹哈佛燕京學社悠久的歷史,分享這一美國漢學和中國研究機構的創立和發展的歷程,敘述哈佛燕京學社近百年來,以哈佛大學為基地,為支持亞洲的高等教育和人文學研究付出的鍥而不捨的努力。在學術日益國際化的今天,哈佛燕京學社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的範例,為此,李若虹還重點向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的師生們詳細講解了訪問學者項目、高級研修班和資助立足亞洲學者的多種計劃及其申請流程和相關要求。

談到從事人文研究三十多年的感受,李若虹坦言:「讀和寫是我們人文的學子永遠不能放棄的左臂右膀。」作為一位將人文學研究視為終身事業的學者,李若虹向溫大的師生們建議:「在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之下,很多人無法專注地讀書,更沒有書寫的習慣,但是我依然要說,讀和寫帶給我們的永遠超過想像。」

除了建議大家將深度閱讀和寫作輸出當作基本功之外,李若虹也鼓勵大家勇敢地走出去,打開自己的視野。她說:「1993年初,我從牛津來到波士頓,積雪滿地,開始了在哈佛大學三十年的學旅生活。到文理研究生院報到的第一天,我就去了劍橋市神學街二號的哈佛燕京圖書館,門前的兩尊石獅子就是地標。這裡讓我看到了善本古籍,遇到國際漢學界優秀的學者和老師,並得以探尋前輩學者在此求學立足、成就學問的足跡。從中我也沿著人文學界無數學者的足跡和話音,感受到他們足蹟的交接處和話音的融合點。」

李若虹表示,從溫州開始的求學之路,她有幸受到最好的教育,也希望有反哺家鄉的機會。這次回到家鄉分享人文之路的點滴感受,希望為家鄉大學的人文學術發展搭建更多交流的橋樑。與會的老師和同學們對李若虹精彩坦誠的分享報以熱烈的掌聲。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交流會現場。

知名學者李若虹。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