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康仁德心理醫生江姿誼談治療「強迫症」

不知何時起,「強迫症」成了一個流行詞。當我們反覆檢查工作文件,或是把未讀微信消息全部點開時,都會調侃自己有「強迫症」。不過,這些行為真的說明我們有強迫症嗎?

紐約百康仁德醫生集團的心理專科醫生江姿誼(Alice Jiang, DO,見圖)指出,強迫症作為一種精神疾病,不是依靠幾個簡單的行為習慣就能下診斷的。一般強迫症患者有兩大特徵:

一是有強迫觀念,也叫強迫思維。這是一種不恰當地出現在頭腦中的衝動或渴望,而且它會反覆出現、持續存在,會引起明顯的焦慮或煩惱。

常見的強迫思維包括:強迫性懷疑(如懷疑是否管好門窗和煤氣)、強迫性回憶(如反覆回想自己是否說錯話)、強迫聯想(看到某種事物會莫名產生負面的聯想)、強迫情緒(如擔心自己受到細菌侵襲等)。

二是強迫行為。這是患者為了應對強迫思維而不得不執行的重複行為。這些行為看似讓患者暫時減輕焦慮,但於此同時往往加強了強迫症。

常見的強迫行為包括:強迫性洗滌(洗手或洗衣服)、檢查、計數等等。

江姿誼醫生指出,一般來說,強迫症患者在這些症狀上花費的時間非常多,通常每天會多於1小時。而且這些症狀給患者帶來了明顯的焦慮和煩惱,並且明顯損害個人、家庭、學業、工作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和效率。

例如有些強迫症患者在新冠疫情發生後,總是擔心自己接觸病毒。他們一旦摸到門把手等「不乾淨的地方」,就會長時間、反覆洗手,甚至不吃不喝也要把外衣、內衣全部洗乾淨,才能夠稍稍放心。

江姿誼醫生說,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兒童階段,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一些強迫症狀。在這一時期,孩子經常會固執地按照自己認為對的順序來擺放物品或是做事情,如果不能達成目的就會哭鬧。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長大後一定會發展為強迫症,隨著年齡增長,大部分人會不再糾結「秩序」。

江姿誼醫生強調,雖然現在大家常拿「強迫症」開玩笑,但也要正視這一病症的痛苦。如果懷疑自己得了強迫症,大家一定要及時接受診斷。根據病情的輕重,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藥物治療,或是通過「暴露反應預防法」等心理治療,讓患者對容易產生恐懼或厭惡的東西「脫敏」,從而放棄強迫行為。

江姿誼醫生目前在百康仁德旗下診所看診。地址:布碌崙61街749號504室(749 61st St, STE 504),電話:(718)366-8828;地址:法拉盛友聯街38-08號13A室(38-08 Union St, STE 13A),電話:(718)362-6966。▍紐約訊  ▍

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