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管理層嘗試各種策略應對示威

大學管理層的應對措施,有些成功平衡了學生的言論自由和安全,例如布朗大學支持巴勒斯坦的學生已拆除帳蓬營地。 美聯社

全美多家校園發生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動後,規模已成為越戰之後最大的抗議浪潮,然而院校需要平衡政治人物、捐款金主以及學生、家長等不同陣營的立場,處理時只能小心翼翼。有教育界人士形容,同行現在如在衝浪板上跳踢踏舞,輕易不敢越雷池半步。

《華爾街日報》報道,不同大學至今的處理手法迥異,如哥倫比亞大學等院校劍拔弩張,警察清場時帶走不少學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抗議活動演變成打鬥;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紐約市立學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亞利桑那大學等均有學生被捕,各家院校的形象已受衝擊。相反其他一些大學的局勢較為平靜,其中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的示威學生已拆除帳蓬,同意不再佔據校園。

美國教育協會主席米切爾(Ted Mitchell)表示,大學管理層需要考慮不同持份者的意見,而且除了選民之外,其他陣營的聲音也接踵而至,難免令人瞻前顧後,不敢放手處理危機。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法學院院長切默林斯基(Erwin Chemerinsky)也說,單從學生的角度而言,這次已牽涉兩種不同權利,一邊是示威的言論自由權,另一邊則是不受滋擾接受教育的權利,可見情況異常複雜,校方需判斷示威有否構成滋擾,然後當局是否介入,中間的灰色地帶令人難以拿捏。

非營利組織「個人權利與表達基金會」(Foundation for Individual Rights and Expression)主席盧基安諾夫(Greg Lukianoff)形容,院校沒有謹守言論自由的原則,未能區分正常抗議、公民抗命和暴力威脅之間的差異,大學管理層經常因為情況變化而調整立場,一旦與示威學生達成協議,就會開啟不良先例,部分學生可能食髓知味,認為只要激烈抗議,日後就能影響校方決策。本報訊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