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街》作者陳愛娃分享心路歷程

一個華裔家庭近50人都曾先後居住在勿街37號樓,而這個家庭中的一個小女孩從小卻被父親拋棄,她成年後來到勿街37號尋找父親,揭開了一段華裔移民的悲歌歷史。當年的小女孩、如今紐約市立大學創意非虛構寫作副教授陳愛娃(Ava Chin)將這段經歷寫進去年出版的非虛構作品《勿街:一個華人家庭的故事》中。昨(1)日陳愛華在市大研究生院與亨特學院亞裔研究中心主任Vivian Louie對談,講述了她創作這本書的心路歷程。

作為第五代華人,陳愛娃2014年出版首部作品《狂吃》(Eating Wildly),以此獲得Les Dames d’Escoffier國際圖書獎。她家族的祖先在1880年代就隨修鐵路的華工來到美國,但父親曾是紐約華埠知名維權人士,但陳愛娃出生後,她和母親被父親拋棄。陳愛娃隨母親在皇后區長大,母親和她的家族從來不提父親的故事,陳愛娃只知道自己是當年修鐵路的華工的後代、父親家住在華埠。但當她在課本上看到了關於太平洋鐵路的章節時卻發現書中對華工隻字未提。大學期間,陳愛華開始收集華人歷史資料,深感華人的歷史被忽視,也因此成為作家講出這些故事。

《勿街》講述的是排華法案對作者家族幾代人的影響,陳愛娃直到27歲才第一次站在勿街37號樓前按響了門鈴,見到住在那裡的父親。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陳愛華了解到,自己的爺爺也沒見過他的父親,因為在排華法案的年代來到美國的華人根本不敢回家,擔心回去後再也無法入境。爺爺來到美國后組成家庭,也住在勿街37號,在美國華人博物館中至今還留有陳愛娃的爺爺留下的一份口述歷史。陳愛娃的家族中共有49名人先後居住在勿街37號樓,從一個角度反映出排華法案期間,華人在美國空間受到極大限制。

陳愛娃說,在動筆之前,她已經做了很多研究,但疫情期間仇亞風潮興起,華埠深受影響,她發現過去的故事又具有了新的時代意義。

陳愛娃和Vivian Louie對談。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