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活動或成為入學致勝法寶

最近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份報告顯示,通過分析11所常春藤學校(Ivy-11 school)5個申請周期內收到的68萬5,709份申請,在學術和課外資質相似的情況下,亞裔美國申請人最終進入常春藤11校的幾率比白人申請人低28%,其中南亞裔學生的差距尤為明顯,幾率低49%。

對此,知行教育中心副校長林灝表示,美國常青藤名校大部分為私立學校,資金主要來自校友捐贈。相較於亞裔,白人家庭往往有較長的名校就讀與捐贈歷史,為他們的子女帶來了入學優勢。

不過,林灝也指出,「今年華裔學生的錄取率已有所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華裔校友捐贈情況的改善。」

此外,林灝也強調,華裔學生以及家長在申請時常犯一個錯誤,即「太以分數論英雄」。他舉例說,今年自己一名學生雖然SAT成績只有1200多分,但由於堅持做和自己興趣相關的義工,並積極參加校內外活動,向招生官傳達了「我長期堅持自己的興趣」的信息,最後被美國康奈爾大學錄取。

他表示,課外活動在申請評估中通常佔30%至50%的比重,具體比例因學校政策和申請要求而異。他建議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時「切忌盲目」,要選擇與自己興趣和未來專業相關的活動。例如,對從政感興趣可以定期去議員辦公室,喜歡藝術可以在博物館或畫廊做義工。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教育研究中心藝術教育主任王宸也表示大學教育非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然而,一些華埠學生家長坦言,校友子女優先政策對沒有校友背景的亞裔家庭而言是一個巨大障礙,「這與拼爹有什麼區別!」

紐約大學經濟學專業的李峰表示,「常青藤太難申請了,的確不是分數高就可以進的。」不過他也分享道,「學術成就和個人生活成功並非唯一標準」。他指出,當前大學教育與實際應用存在差距,許多課程作用有限,「沒有必要太看重自己上什麼大學,找到自己的興趣,並為之不斷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本報記者王冰岩紐約報道

美國某常青藤大學校園。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