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口裝攝像頭 勿忘鄰里雙安

葉太陽 中國

「感覺自己出入家門時像做賊一樣。」天津市薊州區居民劉女士近日抱怨道。原來,今年1月,劉女士發現對門鄰居家安裝了一款智能貓眼門鎖,一旦有人靠近停留,就會觸發該門鎖的錄影功能。「與鄰居協商了很多次,對方說安裝帶攝像功能的門鎖是為了保證家裡老人和孩子的安全,別人管不著」。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與網絡的發展,家用攝像頭、智能貓眼等帶有攝錄功能的智能家居產品走入不少家庭,滿足了家庭的安防需求。

採用電子眼等監控手段監控自家的居住環境和自家門口的一舉一動,的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患於未然,把壞人關在門外,給自己留出一段反應時間和安全距離,也是一種可以理解也值得肯定的自我保護手段。

然而,家門口安裝攝像頭並不一定意味著就是絕對的安全保障,安防類產品在保護民宅安全的同時,卻也可能發生侵犯鄰居家隱私權的違法問題。

畢竟家門口的攝像頭所拍攝的範圍仍然屬於公共空間,攝像頭記錄下的出行資訊、社會關係、個人影像等都屬於個人隱私的範疇,是受到法律保護。若攝像頭的拍攝角度超出合理範圍,則涉嫌侵犯他人隱私權;若攝像頭的安裝未提前告知可能被拍攝到的鄰居業主,卻也涉嫌違反《民法典》中關於相鄰權的規定。

與此同時,家用攝像頭的售賣和使用也不單是一個小家的問題。有關部門要收緊家用攝像頭售賣的「網口」,為兜牢保障民眾合法權益的「安全底」,平衡好各方「拍」和「不被拍」的權利。

例如,建立家用攝像頭的審核與備案機制,禁止商家售賣「針孔攝像頭」「隱身攝像頭」等產品,攝像設備交易須符合相關規定,等等。若家門口的攝像頭已對他人造成侵權,法院要支持被侵權者維權。為此,在家門口安裝攝像頭,既要把握好拍攝的邊界,也要把握好認識的邊界,給自己一個「安心」,也給鄰居留一份「安心」。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