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學校、老師與學生通常會保持一種互敬互愛的關係,家長對學校和老師也會保持信賴的態度。在中國,「尊師重教」更是深入人心的規範。然而,近幾年來,中國學校卻不斷傳出家校矛盾的消息,學校、老師、家長的關係似有惡化趨向。
家校矛盾的表現是家長投訴增多,學校和教師對家長的介心加重。家長投訴主要有:一是家庭作業多,家長幫著做也做不完;二是子女在校被罰被認為是「體罰」;三是對老師要求家長配合教育子女有看法,認為是增加了自己的負擔;四是老師生活小節也會被投訴,如開車上班、上課穿裙子、在校點外賣。
家長對學校和老師有意見本來有足夠渠道溝通。如開家長會、微信對話、家訪、學校開放日、家委會等。為甚麼還要向上級投訴?家長透露,他們對學校和老師還是敬畏的,當面提意見怕引起學校和老師的不滿。也有一些人提過意見不被接受,不得不向更高層反映。
學校和老師也很無奈。學生千差萬別,家長的心願卻非常一致,都是認為只要把孩子送到學校,自己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同孩子的情況和學習態度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在正常教育進度下,幾年之後確實會扎扎實實地畢業。這類學生的家長一般不會太來事。也有一些學生,因個人情況和外部環境的原因,學得比較吃力,跟不上正常教學進度。這些學生的家長投訴比較多,是家校矛盾中最活躍的一群。
客觀地說,學生中靠自覺學得好的不會太多,多數人還是要靠外力推動才能學得進去。因此,除了某些名氣較大,可以吸引大量優等生的名校,一般學校的老師面對的還是大量滿腹焦慮的家長,這就容易產生家校矛盾。
家校矛盾帶給學生的影響當然不會是正面的,最直接的影響是降低了學校和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削弱了學校制度對學生的約束力。最嚴重的後果則是給學生一個不想繼續努力學習的藉口,因為家長責怪學校和老師,實際上是幫學生找到了一個「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努力也沒用」的理由。故此,從教育好下一代的角度出發,解決家校矛盾問題,已是中國教育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可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在哪\xf9堙H最重要的是消除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甚麼?不能歸責學校和老師,也不能歸責家長。事實上,兩方面都有各自的苦衷。學校和老師沒有不希望學生學習好的,家長也不會沒事找事去怪罪學校和老師。從根本上來說,他們之間的矛盾應是外部因素造成的。
這個外部環境既包括教育體制,也包括社會觀念。教育體制主要是指「高考指揮棒」制度。中國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是為高考而努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是考上大學,學校和老師則是為實現家長們的願望而盡心盡力。
社會觀念對家長而言,是孩子能否上大學成為了是否教子有方的尺規。對學校而言,是學生畢業後能否進入好學校成為了衡量學校水平的標誌。一旦達不到以上標準,家長和學校都會被人看低。在這種社會氛圍下,無論家長還是學校和老師,都會被逼上「唯分數論」的華山一條路。在孩子的教育方法上難免會做出一些過激的事情,這些過激的事情往往會成為激化家校矛盾的助燃劑。
由此而言,解決家校矛盾的辦法雖然很多,但要治根治本,歸根結底還是要改變唯高考指揮棒是從的教育體制,同時也要改變社會上「唯學歷論」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