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30年前,有一個小夥子從雲南德宏來到美國北卡州,一待就是整整30年。他發揚華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以及勤儉持家、謙和待人的優良傳統,實現了多數人心中的美國夢,公司、洋車、洋房。生活環境變好了,年紀越來越大了,當年滿頭黑髮的青年才俊變成了頭髮花白的油膩大叔。唯一不變的是思鄉之情,他始終堅信:「情是故鄉親,月是故鄉明。」
一場突如襲來的疫情阻隔了他的回鄉之路,轉眼已有四年沒有回家鄉了。久別了故鄉泥土的芬芳,久別了刻入骨髓的媽媽飯菜的味道,久別了故鄉傣家的孔雀舞,久別了故鄉景頗族的目瑙縱歌狂歡節。11月1日,這個人終於踏上歸鄉之路,從美國北卡州夏洛特市飛回雲南德宏州瑞麗市。這個人就是現任美中經濟文化協會會長李勐,一個讓別人一看到名字就知道是雲南人的人。
參觀中國遠征軍滇緬抗戰紀念館
11月11日中午,美中經濟文化協會(CAECA)會長李勐、董事張偉用和瑞麗市史志辦原主任楊進才、雲南博南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創始人賀智泉、瑞麗人寧雲平一起驅車從瑞麗市到畹町,參觀了中國遠征軍滇緬抗戰紀念館和畹町橋。紀念館館長王繁華先生熱情接待,並親自擔任講解員,進行認真細致的講解。
中國遠征軍滇緬抗戰紀念館是一家私人博物館,隸屬於勐拱翡翠公司。紀念館籌建於2010年,2012年得到州政府的政策支持,勐拱翡翠公司建設了文化園一街13館,包括滇緬公路抗戰歷史紀念館、中緬友好紀念館、中緬勘界紀念館、國際郵票展覽館、世界錢幣收藏館、中緬兩國勘界畹町會議舊址館、珍奇木藝精品館、民族古兵器收藏館、世界名車古董車收藏館、民族民俗收藏館、世界珠寶博物館、世界古董鐘表收藏館、世界古董照相機收藏館、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收藏館。文化園詮釋了畹町的歷史文化,於2013年4月8日正式開館。
中國遠征軍滇緬抗戰紀念館以大量圖片、實物等各種歷史資料還原了二戰時期遠征軍可歌可泣的悲壯史歌,近萬餘件的實物全面記載和展示了發生在畹町和滇西的五個主題的內容:一路(滇緬公路)、一橋(畹町橋)、一碑(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紀念碑)、一車(美軍在二戰期間投入亞洲戰場的威利斯吉普車)、一戰(滇西反攻戰鬥圍殲滇西侵華日軍殘部的回龍山戰役)。
紀念館藏品眾多,其中沿館牆擺放的105輛軍綠色美式威利斯吉普車尤其引人注目。王繁華館長介紹了收藏105輛車的前因後果。第一,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與盟軍分別由滇西和緬北發動反攻後,於畹町附近的緬甸芒友勝利會師,包括威利斯吉普車在內的105輛汽車的車隊參加了芒友勝利會師慶典。第二天(1月28日),芒友勝利會師隊伍和105輛汽車的車隊從芒友跨過畹町橋,回到畹町參加了中印公路通車典禮。第二,當時英國人、緬甸人、華人稱芒友為105碼,意思是從緬甸的臘戍到芒友,原來的老路距離是105英里,人們習慣就叫105碼。105是個富含歷史意義的數字,所以紀念館收集了105輛美式威利斯吉普車。
抗戰期間民國政府的國力非常貧弱,遠征軍將士的裝備可略見一斑。展示櫃裡79步槍、木柄手榴彈、大刀、長矛琳瑯滿目,大刀的制式多式多樣,有長的、短的、寬的、窄的,都無法統一。另外,鋼盔也是多種,有中式鋼盔、美式鋼盔、英式鋼盔、德式鋼盔、日式鋼盔。王館長特別介紹道,日式鋼盔也有五角星,他們的五角星從造型看上去很鋒利,鋒芒畢露,感覺殺氣騰騰的。而中式鋼盔的五角星輪廓比較圓潤,感到很親切。
王館長重點講解說,畹町雖小卻至關重要,抗戰期間除了蔣介石、宋美齡夫婦沒有來過畹町,國民政府的軍政要員幾乎都來過。畹町有14個抗戰遺址,最有名的是回龍山戰爭遺址。這裡方圓十平方公里,最高峰1668米,遺址上還能看到日軍殘缺的碉堡、戰壕、掩體、指揮所。回龍山戰役是滇西境內抗戰的最後一戰,1944年12月27日打響戰鬥,1945年1月20日下午三點結束戰鬥,歷時25天。遠征軍出動了四個軍兩個師的編制,他們是第2軍、第6軍、第53軍、第71軍和預備2師、第200師。蔣介石四次發電報給衛立煌責令限期攻克回龍山,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何應欽、美國軍事顧問團斯貝特親臨現場督戰。盟軍出動了24架次飛機轟炸回龍山日軍基地,調來十幾門美式大炮加強地面火力,遠征軍將士拼死廝殺,終於取得了勝利,把日寇趕出國門。整個回龍山戰役,遠征軍傷亡8400餘人,日寇傷亡4200餘人。美國西點軍校把回龍山戰役做為經典戰役納入教材。
畹町橋是一座抗戰名橋
參觀完中國遠征軍滇緬抗戰紀念館,我們步行幾百米,來到了大名鼎鼎的畹町橋。楊進才主任介紹說,畹町橋是一座抗戰名橋,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華民族處於危亡之際。當時,日軍封鎖了我國與國際聯系的絕大部分陸海通道。為打通國際交通線,滇西20萬民眾日夜奮戰九個月,於1938年8月建成滇緬公路,畹町單孔石拱橋亦同期建成。從此,畹町橋成為我國與國際聯系的唯一陸路交通要道,擔負起了拯救炎黃子孫的歷史重任。3200多名南洋華僑機工把大批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我國抗日前線,從1938年8月至1942年4月共輸送了45萬餘噸抗戰物資,極大支持了我國的抗戰。1942年,日軍集結重兵進攻緬甸,企圖切斷中國抗戰的唯一「輸血管」和「生命線」——滇緬公路。為了抗擊日寇和保障滇緬公路暢通,1942年3月我國派出十萬遠征軍踏過畹町橋入緬抗擊日軍。1942年5月3日,日寇鐵蹄踏過畹町橋,隨之怒江以西2萬多平方公里國土淪陷。1945年1月20日,中國遠征軍將日寇趕出畹町國門,滇西抗戰全面勝利,創全殲守敵之範例,開收復國土之先聲。畹町橋亦毀於戰火,同月由美國工兵重建貝雷式鋼架橋,一直沿用至今。
美中經濟文化協會董事、Elite美國訪學J1簽證項目首席專家張偉用感概道,這次從北京來看望李勐會長和高堂及家人,不僅看到了普通百姓幸福和諧溫馨的家庭生活,更是深刻領悟到國家強盛、民族富強的現實意義。當年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中華民族團結一致並肩作戰,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軍一道抗擊法西斯。經過八年的艱苦奮鬥,終於正義戰勝邪惡,中華民族贏得了抗日勝利!然而,由於當時的國力積弱,中華民族付出了慘痛代價,在二戰後的利益分配也未能實現合理的訴求,比如領土完整。站在畹町橋上,瞭望鄰國緬甸,適逢緬甸內戰。在我國境的這一側,街道秩序井然,老百姓歲月靜好。歷史和現實都在提醒我們,只有國家強大才有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美中經濟文化協會會長李勐先生說,中國遠征軍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站在畹町橋,仿佛能感受到十萬遠征軍將士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畹町橋,奔赴緬甸抗擊日寇。我非常榮幸地參加過2015年9月在北京天安門舉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大閱兵,整齊劃一的隊伍和現代化的鋼鐵洪流見證了祖國的強大,終於可以告慰遠征軍將士的在天之靈。
中國遠征軍的後人楊東明偶遇李勐會長說,父親楊凱是武漢人,在抗戰時期響應國民政府「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應征入伍,加入三十八軍孫立人將軍的隊伍,於1942年跨過畹町橋到緬甸抗擊日寇,浴血奮戰九死一生。隨著緬甸戰事的失利,不得不退守印度,也就是遠征軍駐印軍,是當時中國最為精銳的作戰部隊,為反攻緬北、協同中國遠征軍打通中國和印度公路、殲滅日軍第十八師團立下了赫赫戰功。父親參與了芒友勝利會師,踏過畹町橋回到了祖國。1945年到1948年期間,父親在潞江一帶打游擊。解放後父親在保山地區工作,當過工會主席。1954年,父親帶領全家回到武漢,在機械部門工作直至退休。1983年父親去世,按其遺願,一半骨灰安葬在龍陵松山紀念塔下面的墓地,另一半骨灰魂歸故里,安葬在老家楊氏家族墓地。我後來也踏著父親的足跡來到了父親曾經戰鬥打拼過的地方,在瑞麗定居下來。
中國遠征軍四川聯誼會理事長林建峰因故無法前來參觀,特意打來電話。林理事長介紹說,中國遠征軍四川聯誼會前身為中國遠征軍聯誼會,是由中國遠征軍老兵及其後人和志願者組成的具有統戰性、聯誼性、代表性、服務性的團體。聯誼會弘揚中國遠征軍精神,為幸存中國遠征軍老兵提供援助,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聯誼會廣泛聯絡和團結幸存中國遠征軍老兵及其後人以及關注中國遠征軍的志願者,切實搞好自身建設,關心和照顧中國遠征軍老兵,積極募集資金關愛中國遠征軍老兵及抗戰老兵。林理事長的父親也是遠征軍的一員,名叫林金成,1926年1月20日生於四川省資陽縣(今資陽市)。1945年2月12日入伍,被編入國民革命軍五十三軍一三0師三八九團一營一連,所在部隊參加了滇西反攻戰役,將日寇趕出了畹町、趕出了國門。
賀智泉先生向從美國遠道而來的李勐先生贈送了一幅書法作品,是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劉奇新先生書寫的「你我遠征」四個大字,字體剛勁有力,作品意義非凡。李勐先生表示一定帶回美國,掛在牆上,緬懷遠征軍的先輩們。午宴上,賀智泉演唱了由楊明菊作詞、張宏光作曲的歌曲《你我的遠征》,歌聲鏗鏘有力,歌詞優美動聽,唱出了對遠征軍英雄的頂禮膜拜,願英雄在天之靈得到安息。歌詞是:「山風吹過,雨水淋過,在那寂靜的角落,我聽見你的召喚,穿越滾燙的山河。仰天哭過,回頭望過,為那夢中的家國,你燃起復仇怒火,唱響遠征的軍歌。我看見山花朵朵,開在那無人的山坡,我聽聞松濤陣陣,把你的名字撫摸。你的遠征是我的榮耀,你用熱血把生命定格,你沒有歸來的那條路,深深地深深地刻在我的心窩。」
中美創新時報3日波士頓訊/特約記者李勐、記者溫友平

參觀畹町中國遠征軍滇緬抗戰紀念館,從左至右:張偉用、賀智泉、王繁華、李勐、寧雲平、楊進才。

1945年1月,由美國工兵修建的第二代貝雷式鋼架橋—畹町橋。 李勐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