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以什麼心態和美國打交道(上)

(王文 中國人民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執行長)

過去五、六年的貿易戰、科技戰說明,美國會對中國有影響,但美國不能把中國怎樣。美國改善對華政策,可能對中國發展有利,但並不能帶來顛覆性地推動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美國持續打壓中國,可能對中國不利,但也不可能壓垮中國。目前的中國經濟成長與社會進步,與40多年前不一樣,美國影響不可能再有類似「尼克森訪華」相變式的影響,而是主要靠中國人自己。美國在中國對外發展大局中,仍佔有重要地位,但至關重要性已大不如前。所以,中美元首會晤很圓滿,一般人當然樂見其成,但大可淡然視之。

過去20年,美國的戰略重心明顯「東移」,從北大西洋、大中東逐漸轉移至西太平洋。過去,美國戰略優先順序是歐洲、中東,然後才是東亞、印度洋。 現在一直想加大東亞、印度洋的比重。最大的主導因素就是,亞洲經濟成長所帶來的美國全球利益結構的調整。 例如,美國排名前20的跨國公司銷售額與年利潤超過40%都在東亞。美國政府的對外策略永遠跟著大公司走,「重返亞太」或「重構印太」的邏輯就在於此。

然而,美國的全球戰略「尾大不掉」,如同恐龍轉身,費勁且緩慢。 2022年初烏克蘭危機、2023年秋巴以衝突加劇,不少美國戰略學者都在疾呼:不要陷入俄烏,不要放慢回歸印太步伐。 但目前看來,美國的「身體」顯然要遲緩於「大腦」。美國軍事力量、情報力量仍約50%部署在歐洲、中東和北非地區,即使歷任總統都在要求轉向,但當前實際情況,還遠遠未達到戰略所要求的程度。 從這個歷史角度看,特朗普時期的四年對美國戰略進行了一次「中國轉向總動員」,在美國戰略史上的意義是巨大的。如果沒有特朗普,美國針對中國的遏制轉向恐怕還會遲緩一些年。

早在20多年前,楊玉聖教授曾在《中國人的美國觀:一個歷史的考察》中講述了數百年來中國人對美國印象的變化。

整體來看,除了革命年代以外,近代史上中國人對美國長期處在仰視階段,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加上新媒體時代到來美國一系列種族衝突、槍擊事件、基建落後、毒品氾濫及特朗普上台後的政治鬧劇 ,都快速、鮮活地展現在中國人的視野中,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美國的輿論轉向變得有些俯視。在新媒體輿論圈,尤其是以青年人居多的B站,俯視美國、批評美國成了一種潮流。

從中國年輕人對美國的仰視到俯視,背後是百年來中國對美國實力的消長。 21世紀第二個10年是中國對美實力消長的「起始年代」。中國工業生產毛額、貨物貿易總量、購買力平價計算的經濟總量等一系列經濟指標開始超越美國,帶動的是國民自信的複燃。

——轉自《觀察者網》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