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轉美麗鄉村 內中藏玄機

半個世紀之前,中國有過一場「上山下鄉」,浪潮波及不少城市青年。眼下中國又在醞釀新一輪「上山下鄉」,九個國家部委不久前聯合發文,呼籲有能力的退休人士回鄉建設。

文件指出,當今農村與以往不一樣了,過去農村較落後,現在有了不少變化,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有村無人」,有能力的中青年都離開村子到外地謀生,「空心化」成為農村的普遍趨勢。另一方面,城\xf9堣H卻越來越喜歡到鄉村旅遊度假。每逢節假日,都嚮往農村的新鮮空氣,觀覽青山綠水。有的還會在農村、山區置業,作為自己和家人的另外一個生活空間。因此,如何適應農村的上述變化,把它建設得更好,更加宜居,更有活力,就成為了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一道課題。這個課題叫「建設美麗鄉村」,用語平常,卻蘊含著農村政策的重大調整。幾年前,主流媒體上經常看到的是「農村城市化」。具體是指把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並向城鎮集聚。最近以來,這個提法越來越少了,逐漸被「建設美麗鄉村」的口號代替。

為何有這個變化?因為農村城市化不能走得太快,太快容易出問題。首先,農業人口可以減少,但農業不可以減少。其次,人口可向城鎮轉移,但鄉村不可以消失。農民土地可以集中使用,但地權不可以丟掉。萬一他們在城市拼搏失敗,農村至少還有一個家可以收留他們,否則,只能流落城中村勉強生存。一些發展中國家城市貧民窟\xf9堜~住著數以百萬計無法返鄉的人群,就是最好的證明。

農村城市化雖有其客觀必要性,但其他國家的教訓不可不重視。經過最初一段城市化後,中國有意識地放慢步伐,重新審視農村建設,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目標,是對前些年農村政策的調整。

俗話說「事在人為」,建設美麗鄉村,首要條件是「人」。這包括兩種人,一是到農村做事的人,二是到農村生活的人。不需要他們在農村扎根一輩子,長住短住都行,只要能去就好。其實,城\xf9堣H往上三代,誰不是來自農村,只要條件合適,他們大多數都有回報家鄉的願望。這些人能夠回鄉,就會帶去人才、技術、資金、項目、文化等等,農村的面貌就會越變越好。國家多個部委發文的目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為了落實這項政策,文件也提出了一些具體措施。如,返鄉對象不是泛泛地要求所有人去,主要鼓勵退休老鄉回家鄉。又如,為了讓退休官員、教師、醫生、技術員回鄉後有用武之地,允許實行靈活上崗、定期服務的工作方式,無須長期定居農村。

然而,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具體問題需要解決。就算退休人員報酬方面不計較,居住問題自己解決,業務管理機制上卻未必可以輕鬆適應。退休能人既已退休,必定是行內資深骨幹。他們到農村、山區發揮餘熱,難免要和年輕一代的現職人員打交道,甚至要在他們手下工作。這樣的人際關係,彼此尊重可以相安無事,配合默契;如果彼此不夠尊重,就會貌合神離,甚至相互拆台。

可見,好的政策就算不錯,細節\xf9堶掄棶|有很多困難。國家不能光出文件,還要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一旦發現問題,必須及時解決,切忌急於求成,一定不要重蹈上一次「上山下鄉」的覆轍。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