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是一個成語,出自《晏子春秋.雜下之六》:「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比喻環境變了,事物的性質也變了。在眾多生物遷移中,有些變成了鵲巢鳩佔的侵略者。目前,中國是全球遭受外來物種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外來物種對中國經濟和環境造成的經濟損失已高達2000億元。在2019年,生物多樣性平台發布的一份全球評估報告就已認定,外來入侵物種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五大主要直接驅動因素之一,其他四大因素還包括陸地和海洋利用的變化、生物體的直接過度利用、氣候變化和污染。
譬如福壽螺,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原來是作為高蛋白食物被引入台灣島的,後傳入中國大陸。但因其適應性強、繁殖迅速、食量較大,可啃食粗糙之物,排洩物還會污染水體,每年造成的損失遠遠超過了其作為美食的價值。又如紫莖澤蘭,原產於中美洲,現已分布於中國、美國、澳洲等國,是一種有害植物,因其入侵農田、林地、牧場後會與其他作物、林木爭奪肥、水、陽光和空間,還會分泌克生性物質,從而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
為了應對生物入侵帶來的挑戰,生物多樣性平台責成來自49個國家的86名專家撰寫了最新的《外來入侵物種及其控制評估報告》。其撰寫過程超過四年半的時間,期間共采納1.3萬多條參考意見,包括土著人民和當地社區的重大貢獻。這也使其成為迄今為止對世界各地外來入侵物種最全面的評估。
生物多樣性平台執行秘書拉里戈德里(Anne Larigauderie)表示,各國政府去年12月已經同意,作為《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一個行動目標,到2030年要將重點外來入侵物種的引入和定居至少降低50%,「這是一項關鍵且雄心勃勃的承諾。」她強調,「生物多樣性平台的這份外來入侵物種報告可以提供證據、工具和選項,以幫助各國更好地實現這項承諾。」
有些外來入侵物種早已司空見慣。例如水葫蘆,又被稱為鳳眼蘭,是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廣泛分布於長江、黃河流域和華南各省。屬於世界10大惡性雜草之一,因無性繁殖速度極快,會導致阻塞水道、影響交通,腐爛後對水質二次污染,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害。但是,要徹底清除,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基本上不了了之,任其泛濫。又如豚草,原產於北美洲,目前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是一種有名的惡性雜草,有著植物殺手的稱號,它會壓制農作物生長,造成糧食減產,給糧食生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通過大量的人類活動,已有超過3.7萬種外來物種被引入世界各地的區域和生物群落。然而,這僅是保守估計,其數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平均每年新記錄的外來物種達到200種。其中,超過3500種外來物種成為能夠定居並傳播的有害入侵物種,包括約6%的外來植物、22%的外來無脊椎動物、14%的外來脊椎動物和11%的外來微生物。而230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是在土著人民居住的地界發現,這威脅到其生活質量,甚至文化身分。
這些物種除了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發生重大變化以外,每年給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在2019年已超過4230億美元;自1970年以來,這一經濟成本每十年至少就翻了兩番。專家表示,根據報告記錄到的情況,外來入侵物種在全球60%的動植物滅絕事件當中成為一個主要因素,並且對16%的動植物滅絕來說是唯一的驅動因素;同時,至少有218種外來入侵物種造成了1200多起局部滅絕。事實上,生物入侵對本土物種的影響有85%都是負面的。例如造成瘧疾、寨卡病毒病和西尼羅熱等,就是由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這樣的外來入侵蚊子物種傳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