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形式 何談快樂

徐秋穎 中國

在屬於孩子們的六一兒童節,一些為了儀式感而舉辦的「聯歡會」,以「完成日記」為代價的出遊……把本應快樂的節日變成了「任務交付日」。

為了舉辦聯歡會,孩子們甚至在節日前的一個月前就著手排練準備,但為了一天節日,排練一個月到底值不值?兒童節過的其實就是一種儀式感,在這種儀式感中,孩子們感受快樂,家長們看到兒童的成長,可如果這樣的儀式感充斥著壓力與任務,這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嗎?

在學校眼中,這一天得體現「教育成果」,文藝匯演就是給他們展示的舞台;在培訓機構眼裡,這是極好的促銷噱頭,正是拚業績的時候;家長們也連帶被感染,趁著打折再給孩子報個班,額外吃個大餐送個禮物,硬生生地把「買買買」當成了兒童節。

熱熱鬧鬧的兒童節看似用心用情,都在「為孩子好」,卻可能和孩子的期待有出入。

如此安排,更多展現的是學校、家長的意志,功夫也用錯了地方。若兒童節成了兒童最不願意過的節日,那需要反思的可能是成人。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到,「兒童的生活,是一面社會的鏡子」。這面「鏡子」照出了甚麼,值得對兒童有監護教育職責的人們反觀自照。

在兒童溫飽不成問題的當下,在「雙減」落地之後的兒童節,大人能否在這一天退居「幕後」,讓孩子們過一個自主的兒童節?老師們,或許無需費心排練節目,即使排練節目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仍在上班的家長們,這天不妨給孩子自由支配;有時間陪伴的父母,就陪孩子痛痛快快玩一天。

兒童節,本就是為兒童爭取權利的節日。具體到兒童節怎麼過,大人也要自覺聽聽孩子的想法,適可而止地提出建議,總之「一切為了孩子」才是最終目的。如果兒童不能成為兒童節的主人,那何談兒童節快樂呢?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