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我奮進, 困乏我多情」義無反顧 亞平會不忘使命 背向民意 裂痕難彌

亞平會當年植根社區議題的民眾會議。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待遊民所建成開放服務後,我們深信社區會改觀並且接受那是個最佳選擇。」亞平會董事會主席譚潔華以堅定語調回應社區的千夫所指。
以反收容所成立的「法拉盛大聯盟」於去年12月23日在計劃宣布「暫停」這半年來,多次示威集會、收集了6萬個反對連署、張貼反遊民所反亞平會海報在法拉盛街頭隨處可見,都無阻亞平會這個打響關注弱勢無助的過渡房屋計劃,本報專訪了亞平會董事主席譚潔華,資深董事許琪蓮及廖君明。
廖君明表示,以EB5投資的社區服務文娛中心隨著總統換屆、政治更動及投資移民策略改變而變得冒險和不切實際,至於縮小整個計劃減少層數,找到投資者也找不到龐大維持費用,亞平會選擇告吹。
譚潔華表示,社區對收容所計劃持著「不明白及誤解」的觀點,甚至帶有「偏見的解讀」。儘管社區有反對浪聲,也有很多人靜靜地支持亞平會這個計劃。亞平會從全面考量包括地形、面積、金錢、社區需要等,最終在配合亞平會的使命及支持弱勢初衷下認為過渡房屋是個最能平衡的選擇,看看水牛城的無辜10人被槍殺,不因任何理由而是因為膚色,我們不能因為遊民太多、因為貧窮,因為罪案就無視弱勢的存在和需要。

 
「時間」看來對亞平會並不友善

 
其實「時間」在整個計劃扮演了重要角色,若不是世紀疫情,民眾不會燃燒種族間的矛盾怒火,若不是遊民泛濫,大家不會對遊民所那麼敏感,若不是亞裔仇恨犯罪,大家不會對罪案那麼憤怒,若不在這個時候搞工會,亞平會不會付昂貴行政費用,若不是市長換屆,遊民局不會如此混亂,若不是白思豪的遊民政策改革,法拉盛39大道未必會是地點之一,若不是遊民局成了箭靶,亞平會外展主權不會被勒住,若不是親人猝死,孫慧君不會在這關鍵時刻請辭。「時間」看來對亞平會並不友善。
廖君明接著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個最壞的時代。」這個關鍵時刻有人看到矛盾、災難、仇恨、罪惡,有人選擇扶貧,助弱,給沙漠步行者一杯水,給寒夜拾荒者一件暖衣,亞平會董事從未忘初心,也不曾忘記使命。
然而翻看亞洲人平等會在70年代的歷史照片,不難看到亞平會植根基層,為草根申辯、為不平則鳴,民眾手拉手對抗警察暴力,為租客捍衛權益,悲壯的照片是亞平會驕傲的歷史印證,它的壯大離不開社區的支持,民意的灌溉,這個遊民所計劃實踐了亞平會的理念,卻得不到社區的認可,甚至走向了對立局面,這種擇善固執是否曾被考慮。
1974年成立的亞平會從12人的員工到今天超過120人的隊伍,亞平會走過了48個春秋,步入了半個世紀,道路從崎嶇走向康莊,卻失算遊民所計劃錯誤評估社區的强烈反彈,造成了不可磨滅的裂痕,要彌合這一道裂痕,亞平會正站在多事之秋、滿城風雨的十字路口上,在這個關口,亞平會應否重新思考「平等」的真正意義,定位在社區的角色。

以身體為人鏈對抗警察暴力的激盪人心的照片。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