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
11月雨季剛開始,三藩市中央地鐵華埠白蘭站在大雨中再度「破防」。剛耗資648萬元進行修復、號稱採用多層防水技術的地鐵站,13日在雨勢下出現多處滲水、積水,令社區再度響起對工程品質與交通局維修能力的質疑聲。
記者早上在現場所見,白蘭站多個位置均出現漏水:上層入口處有雨水明顯湧入;站外上蓋庭院滴水不斷;牆身更有多條新水痕往下延伸。靠近地下票務處的位置亦出現滴水,地面多處嚴重濕滑,工作人員不得不拉起警戒線封鎖,以免乘客滑倒。
站內第一層地面多塊磚之間縫隙明顯擴大,雨水可能循縫隙下滲而流向線路與電腦機房,未知是否會影響信號系統運作。去年雨季造成的部分線路受潮問題仍令居民記憶猶新,而修復工程才於今年初完成,如今一年未滿卻已失效。
記者觀察到,車站通往地面出口的最長上行電動扶梯因受潮故障,已全面停止運作,乘客只能拾級而上,或排隊輪候升降機。對於不少推著購物車的長者、行動不便人士而言,排隊等電梯成為唯一選擇,導致現場擠塞嚴重。
華埠白蘭站2023年1月啟用,由於位處地下水位以下,其80英尺深的洞穴式結構在設計之初便強調將採用「完全防水」工法。但車站啟用後屢傳滲水問題。
交通局去年12月批准一項648萬元修復工程,包括拆除裝飾面板、加固穹頂及牆面防水層等。
中央地鐵計劃專案經理Albert Ho曾向交通局董事表示,車站施工採用多層防水技術,應有效阻擋地下水滲入。但本次雨季甫開始便再度出現問題,外界質疑原工程是否存在設計或施工瑕疵。社區亦關心,交通局是否有能力持續維護此類結構複雜的深層地下車站。
此外,白蘭站的設備亦在雨季考驗下顯得脆弱。扶梯故障使得不少乘客滯留在出口位置。長者與殘障乘客排隊等待升降機的隊伍一度延伸到閘口附近。
有途經市民苦笑說:「滑倒後或許可以索賠,也算是華埠地鐵站的一種『福利』吧。」但更多居民說,這種玩笑其實「笑中帶苦」。交通局近日公佈報告,其財政赤字已高達3.22億元。市民憂心,在如此財政困境下,白蘭站的問題是否會被延後處理,甚至被迫以低成本方式應對,留下更大安全風險。
對華埠而言,白蘭站不僅是交通設施,更是商業復甦的關鍵命脈。根據交通局資料,車站啟用後一年內客流量增長達60%,有效帶動華埠商業活動。中華總商會主席劉運方曾指出,即使短暫關閉車站,也會對商戶造成即時衝擊,建議交通局必須正視問題,並與社區充分溝通。
華協中心規劃與政策主任陳麗華亦曾強調,社區期待白蘭站成為安全、美觀且功能完善的地標式空間,但屢屢出現滲水,令居民對工程品質失去信心。她呼籲交通局提出可持續且透明的長期修復方案,避免同類事件年年重演。
不少市民向本報表示,市府與交通局必須提出更具體、有效且可被監督的解決方案,並追究工程瑕疵相關責任,確保華埠居民、長者與遊客能安心使用這條來之不易的地鐵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