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六成本科生拿A引起關注

哈佛大學近日公佈的一份25頁報告引發廣泛關注。報告指出,哈佛本科生成績持續上升,超過六成課程最終成績為A,遠高於20年前的四分之一比例。教務長克雷博(Amanda Claybaugh)在報告中直言,哈佛現行的評分制度「未能履行評分的基本功能」,正在「破壞學院的學術文化」。

這份由哈佛本科教育辦公室發佈的報告顯示,哈佛學生獲A的比例在過去十年急劇上升。自2015年以來,A等成績的比例上升了20個百分點。2015屆畢業生的平均GPA為3.64,而2025屆畢業生的平均GPA已達3.83。自2016至2017學年起,哈佛學院的整體GPA中位數正式達到A。

報告指出,這一現象在新冠疫情期間尤為明顯。自遠程教學開始後,成績膨脹達到高峰,之後雖略有回落,但依然維持在歷史高位。克雷博警告說,成績「過於集中且過於寬鬆」,已導致評分「失去真實區分學生表現的作用」。

評分與學生實際表現脫節

該報告基於多年來的學生成績資料、課程評估,以及今年夏天進行的師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受訪教師都對當前評分狀況表示嚴重關切」。許多教授認為,學生所得分數與實際學術表現不符,「存在明顯的錯位」。

克雷博指出,教師們普遍認為評分體系的寬鬆化損害了學術誠信,也削弱了學生追求卓越的動力。部分教授表示,他們在設計課程時不得不減少閱讀量、縮短作業篇幅,以因應學生對工作量的抱怨。特別是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有教授坦言「不得不從長篇小說改為短篇閱讀」,否則學生難以負擔。

報告同時指出,哈佛學生的注意力與閱讀耐力可能因媒體使用習慣和高中課程設計的變化而下降,使他們更難專注於複雜文本。

然而,克雷博也強調,成績上升並不意味學生偷懶或付出減少。根據學生在課程評估(Q reports)中自我申報的數據,他們每週課外學習時間在過去二十年間保持穩定。2015年學生平均每週花5.85小時學習,而2025年春季學期上升至6.46小時。

她指出:「學生的學業負擔並未減輕,他們仍然在努力學習——甚至可能比以往更努力。」不過,這一數據與部分教師的觀察存在落差。克雷博寫道,「在閱讀量大的課程中,仍有不少學生的實際學習時間低於平均值」。

報告指出,導致評分寬鬆的另一原因,是學院的課程評價制度。許多教師擔心若給分過低,將在學生評價中獲得較差分數,進而影響自身職業發展。另一方面,學生對成績的「法律化」爭取也日趨明顯,越來越多學生會直接向教授或學院申訴要求改分。

在報告中,克雷博毫不掩飾對現行制度的批評。她寫道:「我們的評分既壓縮又膨脹——幾乎所有教師都承認這一點;同時也過於不一致,學生們對此深感困擾。更嚴重的是,我們的評分制度已無法履行其最基本的功能,正在削弱學院的學術使命。」

這份報告的發佈距《紐約時報》刊出「哈佛學生逃課仍能高分畢業」的報導不到一個月。該報導再次引發全國輿論關注,甚至引來白宮官員的質疑,認為哈佛學生「智力被高估」。

改革建議:恢復評分公信力

為恢復評分公信力,報告提出多項改革建議。首先,教務處建議允許教師在必要情況下頒發少量A+等級,以區分真正優秀的學生表現。目前哈佛本科生的最高成績為A。若修訂通過,A+將成為新等級,但具體實施仍需經教職員投票決定。克雷博認為:「允許每門課頒發有限數量的A+,將有助於提供更具區分度的學術評價。」

其次,報告建議在學生的正式成績單中標註每門課的「中位數成績」,以增加透明度。這意味著未來僱主或研究院在審閱學生成績單時,可明確了解該課程整體評分水準,從而更公平地評估個人表現。

此外,報告還提出在內部建立「變異型評分系統」,以分析課程間的評分差距,並要求教師明確說明各等級分數所代表的學術品質。

建議重啟現場考試

克雷博也提議,應重新引入「面對面筆試」(seated exams),以應對生成式人工智慧帶來的學術誠信挑戰。她指出:「在這個AI時代,面試型考試能更有效地確保學生掌握課程內容,並能拉開成績分佈,使評分更具區分度。」

同時,報告呼籲各課程應努力統一不同教學助理(Teaching Fellows)間的評分標準,避免「同課不同分」的現象。許多學生曾反映,不同班級或助教對同一份作業的評價差異過大,導致評分不公。

哈佛教務委員會預計在下學期展開討論,決定是否實施評分改革。克雷博最後在報告中寫道:「恢復評分的公信力,不僅是為了區分學生,更是為了捍衛哈佛作為高等教育典範的核心價值。」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紐約時報》上個月報道了哈佛學生成績膨脹。

哈佛教務長克雷博。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