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成功研發專利技術 以人工智能助治療難辨梭菌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獲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成功研發專利技術MOZAIC,治療感染難辨梭菌的患者。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表示,希望透過科學園的創科生態系統,將科研人員與不同界別的人士聯繫起來。

成功臨床應用48名病人受惠

中文大學轄下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獲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成功研發專利技術MOZAIC,結合腸道微生物移植技術與人工智能,為感染難辨梭菌的患者配對合用菌群治病。中心成功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醫管局已引入技術,截至5月已有48名病人受惠。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獲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在科學園建立亞洲其中一個最大型的糞便樣本庫。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獲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在科學園建立亞洲其中一個最大型的糞便樣本庫。政府新聞處圖片

 

李國彬表示,本港大學教授科研水平卓越,InnoHK致力協助科研團隊將成果落地。政府新聞處圖片
李國彬表示,本港大學教授科研水平卓越,InnoHK致力協助科研團隊將成果落地。政府新聞處圖片

 

其中一名患者接受MOZAIC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後痊癒,3年多以來不曾復發。政府新聞處圖片
其中一名患者接受MOZAIC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後痊癒,3年多以來不曾復發。政府新聞處圖片

 

陳家亮指人工智能可協助分析數據,令感染難辨梭菌病人的治癒率大幅提升至90%以上。政府新聞處圖片
陳家亮指人工智能可協助分析數據,令感染難辨梭菌病人的治癒率大幅提升至90%以上。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成功研發專利技術。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成功研發專利技術。政府新聞處圖片

 

過去3年,本港每年有超過3,000宗感染難辨梭菌的個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聯合總監、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家亮指,長者、慢性疾病和炎症性腸病患者、經常服用抗生素的人士均為高危群組。傳統抗生素治療效果有限,復發率和死亡率分別高達35%和40%,人工智能可協助分析數據,令感染難辨梭菌病人的治癒率大幅提升至90%以上。

中心成功將科研成果落地,將技術應用於本港公私營醫院。醫院管理局已將技術擴展至所有聯網,截至今年5月共進行超過50次治療,共有48位病人受惠。

正申請和已註冊專利逾1,200項 

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表示,本港大學教授科研水平卓越。希望他們完成科研後,能將成果轉化落地,並需要建立網絡,連接潛在投資者和用家,希望能透過科學園的創科生態系統,將他們與不同界別的人士聯繫起來。他又指科研成果亮麗,正在申請和已註冊的專利超過1,200項,他期望相關成果能為社會和經濟作出貢獻。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