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叫外賣並非新鮮事,而網上甚至Whatsapp叫外賣,也早已出現。筆者一直在想,到底Keeta之類的外賣平台有何獨特之處?為何餐廳愛和他們合作?
大家都是顧客,當然明白在用家角度,平台提供了不少方便,筆者就不多討論。但在餐廳的角度呢?若它們只是純粹幫忙送外賣,為何餐廳會和平台合作?最近筆者在傳媒看到一些分析,終於明白更多細節。
餐廳難自行收集及分析數據
商戶願意合作,皆因外賣平台除了幫忙接單和送外賣,還提供了大量數據分析。這些數據,對商戶無比重要,可以幫它們設計餐單,決定何時做推廣,甚至連應該在甚麼地方開店,做甚麼菜式,甚麼時段應該聘請額外人手,都可以大派用場。這些寶貴數據,對餐廳十分重要,但很多餐廳難以自行收集和分析。
此外,餐飲業競爭環境激烈,商戶要突圍不容易。做推廣是必需的,但傳統的廣告渠道,成本昂貴,餐廳也難以知道廣告帶來了多少生意,很難評估廣告開支是否划算。和外賣平台合作,明顯是較為明智的方法。
近年香港餐飲業經營充滿挑戰,眾人皆知。作為顧客,筆者認為競爭激烈,也代表汰弱留強。消費者習慣每天都在改變,只有適者才能生存。筆者眼見不少光顧開的餐廳,近年和平台合作,帶來了更多生意,也能減省成本。
擴充外賣生意,固然是一個方法。但正如文初所言,做外賣絕非新鮮事物。固然餐廳將外賣服務外判,專注食物和服務,可以藉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可是若外賣平台只是幫忙接單和送餐,難以想像商戶會如此熱衷和平台合作。
生煎包店一半生意來自平台
例如祥興記上海生煎包,是筆者常光顧的餐廳。早前傳媒報導,祥興記2023年和外賣平台合作後,去年的外賣生意上升了一個開,成為逆市奇葩。而祥興記的灣仔分店,更有一半生意來自外賣平台。背後原因,正是外賣平台提供了不同數據。
外賣平台提供歷史收入和訂單數據,整理成不同報表,讓商戶明白趨勢。有了這類數據,餐廳可以知道甚麼產品最受歡迎,甚麼時段生意最旺。當然,餐廳東主對自己生意一定熟悉,但有時人的印象和記憶可能有誤。此外,若餐廳有不同分店,甚至是不同品牌,涉及的數據就更複雜,小商戶難以自行分析,但外賣平台就可以幫到手。舉個簡單的例子:祥興記的生煎包,現在出鍋時極高溫(200度),令到即使外賣送到客人手上,依然是熱騰騰(所以堂食的就要小心燙口),這是重新設計流程的結果。
而上述提到的數據,只是相當基本——現在商戶可以查閱實時數據,更可以由外賣平台自身的AI模型,預測將來收入和開支。有了這些預測,餐廳可以重新設計菜單,甚至開發新菜式,也知道甚麼時段應該促銷,在定價上也可以更彈性。在成本方面,例如餐廳需要聘請臨時或兼職員工,數據也可以令餐廳的決定更精準,避免訂單不多時員工閒著,訂單蜂擁而至時卻不夠人手之類的錯配局面。
正如文初提到,外賣平台的數據還可以提供餐廳選址,以及行業趨勢等等建議。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即使餐廳東主再一眼關七再精明,也只會知道自己餐廳的情況,卻不會知道行業趨勢。事實上,祥興記和外賣平台合作後,也成功吸引了更多夥伴開設加盟店(餐廳現時尖沙嘴和灣仔店是自營,另外有四間加盟店)。祥興記現在於內地,泰國和菲律賓都有業務,現在計劃進軍日本,韓國和新加坡。逆市突圍,數據輔助功不可沒。
分析顧客喜好助改良產品服務
另一家筆者有光顧的餐廳,是天龍燒鵝。近期傳媒報導中有提到,天龍自2023年開始和外賣平台合作,創辦人坦言外賣平台提供的數據幫助很大,令餐廳可以分析顧客喜好,正負面評論,從而改良產品和服務。
簡單來說,世界每天在變,做餐廳的不能只顧做餐廳,也要看數據,這方面外賣平台可以幫手。另一方面,做外賣平台的,也不只是送外賣。能夠提供價值給予商家,令餐廳生意越做越大,達成雙贏局面,才是平台受歡迎的真正原因。
Patreon 李聲揚